烏魯木齊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陳 卉
40年的風雨歷程,烏魯木齊公交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和成長的喜悅。在首府公交的發展歷程中,一代代公交人,數十年如一日,將真情和青春獻給公交并一代代傳承下去,親歷和見證著公交每一步發展和變化。讓我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追憶公交車輪碾過的一道道轍印,傾聽公交人講述企業40年華美樂章動人的旋律……
40年間,李家出了兩代三個公交人,他們全部任職一線,并且親身參與見證了烏魯木齊公交的發展變化。父親李玉軍從1974年開始駕駛19路公交車,一直到2004年退休;兒子李新峰從1996年開始駕駛1路公交車,已經開了22年。如今,他和兄弟李新建都是309路公交駕駛員。
李玉軍對上世紀70年代烏魯木齊公交記憶猶新。當時的19路公交車從醫學院開往石化,李玉軍回憶,“那時公交車駕駛員很辛苦,開得是那種紅色鐵皮車,車輛破舊,四處漏風,車壞了要自己修,夏天一身汗,冬天因為沒有防凍液,都要提著裝滿熱水的大鐵桶往水箱里灌水。冷風一吹,常常被熱水浸濕的褲腿立馬結冰,一年四季都沒有穿過干凈衣服。”
1975年,李玉軍的兒子李新峰出生。當時19路運行的是那個年代離不開的“搖把子”——老式155(一種從蘇聯進口的公交車)。1985年,兒子李新峰10歲。這一年,烏魯木齊市公共汽車公司新開辟了31條線路,購置了159輛“大通道”車。在李玉軍的記憶中,那時嶄新的“大通道”車很是熱鬧,前門、中門、后門,3個售票員一起扯著嗓子報站名、提醒乘客買票。從那時起,能運送更多乘客的“大通道”,成為城市中的一道風景。
1996年,21歲的李新峰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成為一名公交車駕駛員。這一年,他第一次握上1路車的方向盤,從醫學院開往三屯碑。
70年代,父親李玉軍駕駛的愛車是從前蘇聯引進的老式公交車
2018年,兒子李新峰駕駛的309路公交車全部更新為新型插電節能環保公交車
“當時,我開的是載客量增加一倍的“大通道”,雖然方向盤沒有助力,掛擋也費勁,但在那個年代還讓老爸羨慕了很久呢。”李新峰說。
2011年,具有高信息化、高標準化、高安全性、高人性化“四高”之稱的BRT在烏魯木齊隆重登場,隨之原有的1路公交車取消,李新峰開起了309路公交車。“我爸那時最想開‘大通道’,我卻做夢都想在BRT開公交車,那才叫帥氣!”李玉峰說。
現在,退休在家的李玉軍看著公交的發展,感受著一輪輪科技創新給公共交通帶來的突飛猛進的變化。“現在的公交車不但節能環保,而且減輕了駕駛員的勞動強度,公交車也比以前更氣派了。”
從最初的老解放車到如今的插電式氣電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公交車;從最初的五、六條公交線路到如今的100條公交線路,2000多輛公交車;從最初的人擠人到現在的鄉村公交、定制公交、預約公交等特色服務,烏魯木齊公交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李玉軍父子有幸與公交為伴,參與見證了首府公交的發展和變遷。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烏魯木齊公交修理工師傅唐基國是修理行業響當當的一個名號,提起來人人都會對他的技藝豎大拇指。與父親一樣,今年49歲的唐燕并沒有選擇光鮮亮麗的工作,而是女承父業成為了一名“公交醫生”——公交車修理工。說起其中的緣由,唐燕覺得,從小看父親修理公交車,耳濡目染,對父親那一身技能由衷欽佩,才會選擇當一名修理工。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父親唐基國在公交車前留影
女兒唐燕在如今干凈整潔的車間工作
“父親是公交第一代修理工,也是當年公交公司修舊利廢的崗位能手,他的手藝是一名蘇聯師傅教的,當年他的電焊技藝完全可以獨當一面,很多市面上買不來的配件,父親都可以親手鑄造、焊接、修復。”唐燕說。
1985年,唐燕緊跟父親的步伐,成為了這個家里的“公交二代”。但是,唐燕接觸的公交車型遠比父親要多,修理環境和父親那個年代相比有了質的變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公交車上的配件都是能修就不換。所以,汽修工都會維修零件,甚至連公交車的大梁都會焊接。”說到此處,唐燕眼中流露出些許自豪。
2014年公交車輛維修服務中心正式成立,公交車有了更為專業的修理平臺。“現在可不一樣了,我們的工作環境和維修質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現在新型公交車出了問題電腦就能檢測,哪有問題就修哪兒,又經濟又快捷。”唐燕說道。
從成立之初的艱澀到一路走來的艱難,從持續奮斗的堅持到開拓創新的執著,城市的換顏,公交的變遷,見證了烏魯木齊公交從起步到騰飛的艱苦創業歷程,沉淀著企業的優良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承載著一代代公交人的希望與夢想。“如今,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公交車,漂亮的外觀、智能的服務、整潔的車容車貌、周到的便民措施以及溫馨禮讓的車廂文明,讓首府百萬市民實實在在感受到變化后的溫度。”唐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