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潔 夏珮珺

2019年4月22日,陳志武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下接受采訪,只要一談到經濟問題,陳志武就像打開了話匣子。但過去圍繞的往往是一些更具爭議性、涉及深化改革的問題,而這一次,他給《環球人物》記者帶來了一本常識性的著作《陳志武金融投資課》,從金融的起源講起,談的大多是基礎概念。
時代變化太快,上一代人的很多經驗已經難以應用在今天。而那些經典的、被歷史證明不會過時的原則,反而更適用于社會急速轉型時期。陳志武說這些就是“金融學通識”,它們如同看不見的手,在生活中影響著每一個人,你的欲望、焦慮在某種程度上是無視它們的結果,而你的滿足、平和往往是它們被成功實踐的體現。

《陳志武金融投資課》書封。
加班問題是近期社會焦點話題之一。在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中國都市里,朝九晚九、每周6天的工作模式凸顯著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加班文化,而近期曝出的某企業裁員消息則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對于強迫或變相強迫員工加班的做法,陳志武是持明確反對態度的。他對記者表示:“《勞動法》應該更嚴格地被執行,不能讓這么多年輕人失去生活的幸福感。”他認為,今天的中國不僅需要發展速度,更要強調發展質量和普通人的生活品質。
事實上,問題的背后還隱藏著更深層的疑惑。有人把中國的經濟奇跡稱為“勤勞革命”,因為正是中國人的勤勞與拼搏,才推動中國在幾十年里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但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均財富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陳志武多年前就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
“影響因素有很多,但在目前的社會階段,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中國人的資產組合中,金融資產占比普遍偏低?!标愔疚湔f。家庭投資結構是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的一面鏡子,金融資產占比低說明中國人過于依靠工資收入,整個社會的金融化程度不高?!坝捎趶膫鹘y農業社會走出沒多久,很多中國人還沒意識到,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都應該合理運用金融工具,以獲得更好的生活?!?/p>
規避風險是人類的本能。歷史上,中國人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天災人禍,制定了一系列社會規則和倫理道德,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養兒防老”。
在陳志武看來,“父母在,不遠游”的本質就是用孝道約束孩子,以確保自己能夠在年老時得到生活保障。“這種觀念中蘊含著樸素的‘跨期投資理念,這也是今天金融市場的重要原則之一?!?/p>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養兒防老”在當下的中國社會正逐漸淡化其功利價值。父母可以在年輕時購買保險產品,并通過理財等方式為退休后的生活早做打算;孩子們則可以自由地追求“詩和遠方”,為夢想和事業拼搏。
相比之下,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印度農村,規避經濟風險的手段之一是婚姻。耶魯大學教授羅森思在一項對印度社會的研究中發現:災害越多的地區,當地家庭越喜歡將女兒遠嫁;越窮的家庭,越喜歡將女兒遠嫁。對此,陳志武這樣解釋:“一般來說,兩地距離越遠,遭遇同樣風險事件的概率越低。在金融市場欠缺的背景下,個人的自由權利會被犧牲,婚姻成為‘跨期跨地交易的信任工具,以達到分攤風險的效果?!?/p>
從這個角度看,全球性的結婚率和生育率下降,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數據顯示,經濟越發達、金融投資越普遍的地區,單身比例越高,人們更注重個人生活品質與婚姻幸福感,為獲得物質保障而結婚的比例越低。
“傳統的包辦婚姻是‘養兒防老的延伸,當金融市場取代了家族的風險保障功能后,社會觀念也隨之改變,將個人從條條框框的道德約束中解放出來,尤其是女性和年輕人,獲得了更多的自由?!?h3>“先投資自己,再投資理財”
進入2019年,慘淡了近一年的中國股市再次活躍起來,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緩解,股民的熱情被重新點燃,大量外資也持續涌入,滬深兩市持續上漲,上證綜指也突破了3000點關口。
不過,陳志武認為這一輪上漲是金融政策、貨幣政策、外匯管制政策等綜合影響的結果。“除了中美貿易摩擦緩解之外,還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貨幣政策更加寬松,使更多資金在經濟中流轉;二是由于境外投資管控更嚴,普通投資者只能在國內選擇投資產品,而樓市的黃金投資期已經過去,股市就成了大家的新目標。我認為中國經濟目前還不能提供長久大牛市的基礎?!?p>
2016年3月,內地互聯網上的一則香港保險產品廣告。
在陳志武看來,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過去10年都存在盲目擴張、低效投資、浪費金融資源等問題,導致企業低回報甚至沒有回報,這些問題還需要一定時間加以扭轉,企業利潤率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股市才具備長期繁榮的基礎。此外,一些早該摘牌的上市公司仍在股市里濫竽充數,其股價在牛市中反而漲得更多,顯然也是不正常的。
“我覺得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投資還是投資自己。”陳志武對記者說,“比如多學一些金融通識課程,了解不同行業的發展趨勢。另外,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要認識到學習機會比工資更重要。年輕時應該獲取更多知識,包括通識和專業知識,了解整個行業的運作模式,快速積累和掌握前人的經驗。”
陳志武給自己兩個女兒的建議是這樣的:30歲以前主要投資自己,多學習、多實踐;30歲至50歲要把之前積累的人力資本變現為金融資本,做好金融投資;50歲以后的重點是利用金融投資的回報,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包括繼續學習和工作。
在做金融投資時,需要把握幾個原則。“分散投資是基本原則;在價格合理的情況下,房產投資是相對比較安全的;不要把太多錢放在股權投資上,對于不熟悉中國資本市場的人來說,風險太大;如果想嘗試投資黃金、大宗商品,要以了解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為前提。”
陳志武曾經多次提到“理工思維”和“金融思維”的區別。他認為中國金融從業者和管理者很多是理工科背景,非??粗乩硇运季S、重視秩序,因此在管制政策制定方面有時過于嚴格,反而限制了市場的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金融通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金融有自己的邏輯,干預越多,市場扭曲得越嚴重。為了未來的發展,我們有必要給高中生、大學生進行金融通識教育。”
在這方面,陳志武認為香港是一個正面例子。由于金融行業在香港的重要作用,當地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要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而在上海、深圳這種金融業占比很高的內地一線城市,大部分年輕人還不了解金融市場的基本概念。
“我們希望產業結構轉型,希望人民幣國際化,希望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些愿望都很好,但不從基礎工作做起是很難實現的,尤其是人才儲備,包括監管者的理念,沒有專業化的教育很容易錯位?!?/p>
在陳志武眼中,中國過去幾十年非常重視企業金融,卻忽視了個人金融、家庭金融和消費金融,導致市場服務種類不夠多、不夠細、不夠精準。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一樣,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各異,相關部門應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完善金融市場。
“年輕人適合投資增長前景好的金融產品。他們沒有太多資金,但為了成家立業需要更多收入,更愿意持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即使虧損了還有很多機會彌補。老年人則相反,適合投資風險低、高分紅、高利息的產品。對他們來說,有沒有很高的回報率不是最重要的,安全穩定、在保值的前提下適度增值才是目的?!?/p>
陳志武相信,如果金融產品能滿足中國老百姓各方面的保障需要,中國人“有錢不敢花”的儲蓄焦慮將得到極大緩解,到時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將出現根本轉型,經濟結構將變得更加合理有序。
“如果金融市場發展得更精準,不同階層之間的消費差距會縮小,民間消費和第三產業都將得到增長。”陳志武還援引了一個例子:美國工業革命時期,縫紉機對普通家庭來說是大件財產,其高昂的價錢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隨著分期付款的出現,縫紉機迅速在美國普及,到20世紀初,吸塵器、電冰箱等新科技成果也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進入美國家庭。
陳志武認為,今天的中國與當時的美國社會很相似——經濟面臨轉型,社會增長結構需要調整,從過度依賴工業、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消費將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展消費金融、個人金融和家庭金融是必然趨勢。
“傳統農耕社會面對的問題是物質短缺,而不是產能過?!,F在這個時代需要的觀念,與過去是很不一樣的,我們要做出很大調整,尤其是對金融的理解。金融不只是企業融資、建設投資融資,更包括消費金融。當然,轉變觀念需要一些時間,慢慢來?!标愔疚湔f。
陳志武
1962年生,湖南人,199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現任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