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晴
【摘 要】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到來,要加強對農業產業的扶貧工作,助推鄉村的振興,激發貧困地區農戶的發展動力和生產潛力,實現農戶的可持續發展。論文主要通過對當前農業產業扶貧進行研究,指出農業產業扶貧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增加貧困農戶的收入,提升扶貧開發的效果,促進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so a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productive potential of farmers in poor area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urrent poverty allevi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agri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hoping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poor farmers, enhance th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關鍵詞】農業產業扶貧;鄉村振興;創新建設
【Key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3-0051-02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對中國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由于人口基數比較大,剩余貧困人口的數量依然比較龐大,因此,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脫貧攻堅工作依然是相關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農業產業扶貧是一種造血式的扶貧方式,可以充分激發起農戶的生產動力以及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從當前農業產業扶貧過程中來看,依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影響農業產業扶貧的效果。
2 當前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存在的主要弊端
2.1 農業產業保障機制不健全
在對農業產業進行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對相應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也不足,相應資金投入存在一定的困難。農民在進行融資和貸款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困難,從而影響農業招商引資和進一步發展。農業產業成本隨著每年經濟變化而不斷提高,但是農產品的價格并沒有得到有效改變,農產品價格不高,環境資源約束程度較大,造成現代農業產業升級面臨重重阻礙。
2.2 農業產業體系不夠科學和完善
目前我國農村農業產品結構普遍存在比較混亂的現象,農產品本身并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相應的農業產業中主導產業并不明顯,而且相關經濟行為缺乏明顯的聯系,沒有及時的交流互動工作。農業產業中并不具備知名的農業品牌和特色的產業鏈條。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規模較大而且帶動能力比較強的企業對農村的工作進行指導和引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村電商近些年來逐漸興起,但相應的與之相匹配的農產品銷售以及物流運輸的發展仍然比較緩慢[1]。
2.3 農業產業缺乏科技創新能力
農民與城市居民相比,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缺乏相應的技術創新能力,農業社會發展也比較緩慢,很少有企業和組織愿意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以及市場信息化服務中來,相應的農村勞動力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在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辦法完全展示出農業產品的科技成果,造成農業產業升級停步不前,不能滿足當前市場飛速發展的需要[2]。
2.4 缺乏專業的技術型人才
農村與城市相比,吸引人才的環境相對較差,農村的生活環境及薪資待遇均無法吸引大量的技術性人才。很多專業型人才并不愿意到農村地區進行工作,造成農村技術性人才普遍缺乏,從而導致農業產業扶貧一直不能得到本質上的提升,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惡性循環[3]。
3 提升產業扶貧效果的相關措施
3.1 發展特色主導產業
農村要想改善當前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首先,需要引導和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從輸血救濟過渡到造血自救,依托當地的經濟條件和特色的產業環境創新當地經濟基礎。在進行農村環境改善時,首先要明確當地實際發展情況,選擇具有市場前景,能夠與當地資源相配套以及具備良好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在特色產業的開發過程中,要保證貧困人口能夠融入進去,可以增收貧困人口的收入,并將貧困戶穩定,長期的收益作為產業幫扶的一個落腳點和出發點。依托于當地的生態地理環境以及產業基礎,發展中藥材以及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將現代農業技術與產業精準扶貧結合起來,發展地方特色的農業技術,并讓貧困戶積極參與到農業發展過程中來,共享產業發展帶來的收益。如果農村當地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可以在發展其他產業的同時發展休閑旅游等行業,構建多種形式體制結合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夯實精準扶貧的產業基礎。
3.2 依托新型經營主體
農業產業扶貧政策的最主要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貧困農戶的富裕程度,農民富裕的關鍵在于增收。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支持新型的經營主體,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不斷拓展相關的產業鏈,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并提升當地產業的附加值。大力宣傳特色產業發展政策,讓貧困戶能夠更多地分享價值鏈產生的收益,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系。企業需要具備貧困勞動力的吸收能力,能夠為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的服務。當地政府可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來進行招商引資工作,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當地的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專業大戶等市場主體的融合合作,建立起產業基地。改變原有的組織管理模式,將新型技術融入企業管理和工作中來,采取訂單種植,統一技術服務以及保護價收購等方式,改善市場波動造成的農民經濟損失問題,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加農民的最終收益。支持發展農業合作社的形式,讓農民深入參與到扶貧產業中來,以更好地發揮農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作用,使農民最終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并提高產業合作社建設的質量。保證每個貧困村都會有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養殖專業合作社,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進程。
3.3 樹立精準扶貧理念
相關單位在進行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時,需要明確扶持的對象,實施精準脫貧以及精準扶貧的基本工作方案。首先,要完善農村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機制,按照國家新的標準,選擇扶貧的對象以及扶貧的家庭,充分考慮到每個地區的經濟條件和實際情況,制定能夠符合當地經濟發展和專業特點的識別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平臺在很多地區已經開始建立起來,這有助于相關工作人員更好地精準定位貧困戶和貧困人員,并在明確相關貧困對象以及扶貧方式之后,建立起專業的扶貧信息平臺,使得扶貧工作更加透明化公開化以及公平化。精準扶貧平臺中還包括相關資金分布的投入過程及評估用戶的個人信息,明確相應農業產業項目建設進度。對產業扶貧進行精準定位之后,才可以進行后續的扶貧工作,實現整體的精準考核以及政策的落實,保證農民的生產效益和最終受益。
3.4 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
有的貧困地區一味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換取自身的經濟效益,這種情況是極端錯誤的,不僅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不可逆的破壞,而且對于當地企業經濟的長期發展十分不利。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經濟發展行為是不符合當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農村的生產生活以及生態是一個天然的有機體,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尊重自然環境,遵循客觀規律,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工作,實現農村產業的綠色化發展。很多貧困村大多屬于生態條件比較脆弱的地區,相應的土地產出率低下,資源承載力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必須立足于當前自然環境的特點,充分考慮到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的承載力。優化相關產業布局,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在保持當地綠水青山的同時,加強經濟的建設和產業的升級可以大力開展農村休閑生態旅游,依托特色景區推進農村生態農業的建設。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農業產業扶貧工作中依然存在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化在我國脫貧攻堅實施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當前農業產業化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提出針對性的農業產業化扶貧效果的提升策略,希望能夠提高貧困農戶的收入,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永和.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8(2):6-7.
【2】楊長河,陳正良.農業產業扶貧現狀問題與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31):6-7.
【3】解堊.公共轉移支付與老年人的多維貧困[J].中國工業經濟,2015(11):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