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宋欣欣 孫霞 王曉璇
摘 要 本課題以濟南市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分析對象,通過對近年來濟南市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的運用的方法、模式,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進行綜合分析,探索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四方主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推動城市信息化程度不斷攀升,改善政府服務質量,提高人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關鍵詞 濟南市智慧城市建設 城市治理 多元協同治理
一、濟南市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
(一)“優政”——智慧政務,打造“感知之城”
濟南市政府通過建設電子政府、政府購買服務、大數據信息采集等手段,提高行政效率,優化服務質量,更好地做到便民、利民。同時,濟南市政府還積極與浪潮集團合作,探索建立“一主體兩平臺”的體制機制。
(二)“惠民”——智慧應用,推進“智慧生活”
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隨著“6+N”智慧應用專題建設全面推進,“七通”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如下圖1所示)。
運用區塊鏈技術,高新區建設了智能政務“企業開辦一次辦成”協同管控平臺,讓各自為政的“沉睡數據”動起來,實現了業務辦理的協同化、全程化和智能化,極大減少了群眾辦事成本。
(三)“興業”——數據共享,“牽動”城市神經
據“2018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權威發布,濟南市2017年大數據發展總指數37.63,居全國第11位;政務數據開放指數18.25,居全國第5位。通過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濟南城市發展步入“數字生態圈”。企業可以通過利用“數據驅動”完善企業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科學化和企業的業務競爭力。
二、濟南市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四方主體瑕瑜互見,交互環節薄弱
對政府——據調查,有54.03%受訪者認為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擁有絕對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忽略了其他主體在智慧城市建設當中的發言權。
對企業——在政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大,其參與社會建設的積極性與政府的支持力度呈正相關。
對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其他主體之間往交流互動較少。
對公民——由于缺乏政策解讀,只有4.72%的受訪者了解這一概念。同時,居民無法在短時間內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智慧之處”,其參與意識也會逐步削弱。
(二)人才高地開發不足
首先,缺乏強有力的人才政策導向,高層次人才入濟缺乏獨立戶口,成為高層次人才流入的桎梏;其次,“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科學的可持續的人才觀尚未真正樹立;最后,人才體系不完善,人才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三)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據統計,54.84%的人表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是阻礙濟南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一,濟南市相關企業投入不足,95%都是中小型企業;第二,基礎技術研究相對落后,現有成果尚不足以支持當前濟南智慧城市發展的需要。
(四)區域發展不平衡
濟南各區縣經濟發展GDP總量排名與我們調查研究結果中濟南市各區縣智慧城市發展建設水平排名幾乎一致。區縣內部各方面發展的差異會造成城市建設水平的不平衡,進而引起內部更大的供需矛盾。
三、解決濟南市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的對策
(一)從政府層面
政府通過具有可持續性、高包容性、前瞻性的政策起到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據每個地區不同的特點,發揮自身優勢,盡力解決發展短板為切入點,成為差異發展的平衡者。政府要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激勵功能,吸引國內外眾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強化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成為宏觀層面的調控者、市場秩序的監督者、企業發展的推進者,給其他三方主體更好的發展空間。
(二)從企業層面
企業在與政府的合作過程中,明確權責劃分,建立明確的投入成本分擔機制,創造出合乎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保持活力,必須要從內部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加強技術研發力度,以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為支撐,進一步保障信息安全。
(三)從社會組織層面
充分發揮溝通、紐帶的作用,在各方主體之間架設“互動之橋”;因勢利導,把握時代潮流,借鑒先進經驗,建設“智慧之橋”;克服墨守成規,開發建設適合時代發展的新理念,構建“可持續之橋”。社會組織可以在學校、創業孵化園等人才培養基地進行宣講活動,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設中去。
(四)從公民層面
市民可以通過12345熱線電話、啄木鳥平臺等途徑參與城市建設活動,推動濟南智慧城市建設進一步發展。政府和企業都缺乏相關專業的高精尖人才。因此,公民需要從多個方面提升自己,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城市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為濟南大學)
參考文獻
[1] 呂夢晨.濟南市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 葉中華.“三位一體”構建新型智慧城市[N].中國城市報,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