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 謝杰
摘 要 本文闡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及當下農村金融發展的面臨的問題,分析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村金融發展帶來的影響,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農村金融發展對策。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村金融 農村金融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進程的不斷加快,但農業行業并沒有與之同等水平的發展,二元經濟結構(傳統農業和現代工業并存)特征凸顯。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程度遠高于農村,以金融發展水平為典型,而其中農村金融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容
2015年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強調讓農民生產出質量和數量符合當代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國家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優質產品,改善農業物質裝備科技條件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得到一定發展。其中也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轉變陳舊觀念,不再單純依靠農藥、化肥等化學手段追求產品數量的提高,而是生產數量和質量同時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
二、農村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農村資金外流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消費者儲蓄意識不斷減弱,但農村消費者的儲蓄意識依然居高不下,偏好將閑置資金放在儲蓄銀行,這些儲蓄并沒有回到農村,而是通過各種渠道流向了城市。其次,在農村設點的金融機構長期只存不貸,本身資金缺乏的農村,若想發展農業經濟則需一定的資金補貼,但農村信用社資金脫農趨勢的加劇,讓農業經濟的發展雪上加霜。
(二)農村金融服務單一
隨著網上支付方式的普及,金融機構的“存、貸、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農村金融機構受到的影響較城市來說,還是偏低,仍存在大量的市場。但傳統的“存、貸、匯”金融服務,并不能滿足當下消費者的所有消費需求。金融支農力度加強,引起貸款產品的多樣化發展,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發展機遇。但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率、滿意度仍需進一步改進。
(三)農村金融機構資源未能合理配置
金融機構在各個農村均有設點,其需要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等資源去維持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但相對于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金融機構并沒有得到最大化利用,反而是形成不斷虧損的狀態;反觀,經濟發展較快的農村地區,需要大量資金的涌入,當地金融機構由于規模等因素,并不能為其提供合理的資源,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設點缺乏一定的針對性。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對農村金融的相關研究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融資簡單化
農業資金主要來源于三部分,第一是國家的財政資金支持,第二是農民長期自身資金積累,第三則是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涌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數額還是主要來自農村金融機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機構的融資規模有大量的需求。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的影響絕非一時,而是需要中長期,甚至長期的資金注入,才會使落后于現代工業的傳統農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以確保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金融服務多樣化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會讓農業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無論是資金方面,還是技術方面都有較大的要求。現代農業所需要的生產技術成本較高,以農民微薄的收入根本無法承受購買生產設備大的費用,為此,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開發新業務,提供農業設備租賃服務等,以滿足現代農業的技術要求,合理配置資源。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保險制度化
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短板,農業經濟保險已是剛需,但農村金融機構本身的保險市場就處于待完善狀態,更別提針對性的農業經濟保險,農業經濟有太多不確定性,成本高、且利潤低,并沒有金融機構愿意為此大費功夫。
四、農業金融發展對策研究
(一)完善融資體系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農產品不再一味關注數量,而是數量和質量兩手抓,生產出綠色有機的健康農產品。其改革過程艱難,不僅需要農民自身觀念的轉變,更強調資金在時間、數量兩方面同時的到位。
(二)豐富金融服務
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可以為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搭橋鋪路。不同類型的農村地區有不同的金融需求,差異化大,且金融需求具有一定的時間特征,再者由于觀念的陳舊,對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涉獵較少,需要專業的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人員的引導,結合以上特點,推出多樣化的新金融服務。
(三)推出農業保險
農業經濟風險高、利潤低、復雜性高,這是保險業務不愿介入的主要原因。為了鼓勵金融機構資金的注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應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推動“保險下鄉”。針對不同的主體,如鄉鎮企業、村辦企業、農民個人等,農村金融機構推出不同的農業保險業務。
五、結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轉折點,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村金融,也面臨發展的關鍵時期。
(作者單位為南京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放.鄉村振興進程中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與制度構建[J].探索,2018(03):163-169.
[2] 董曉林,朱敏杰.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與普惠金融體系建設[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6):14-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