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明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國有企黨委與董事會建設職能交替存在的困境,其次提出了國有企業黨委會同董事會之間的協調。旨在通過分析國有企業黨委同董事會之間的協調發展,有效促使國有企業董事會建設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國有企業 黨委會 董事會 工作協調
一、引言
社會經濟市場的不斷改革,促進了國有企業不斷地進行治理以及改革,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與此同時,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國有企業董事會的建設與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與問題。基于此,為了能夠促進我國國有企業更好的進步與發展,就需要加強對董事會建設的分析,對于其中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研究,同時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促使國有企業董事會建設水平的快速提高。
二、國有企業黨委與董事會建設職能交替存在的困境
(一)董事會人員構成不均衡
國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董事會制度在進行移植以及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局限性,同時國有企業的出資人通常就是國資委,通常會代替董事會行使職權,從而導致董事會的制度很難順利進行。從國有企業具體的董事會成員構成情況來看,相對而言較為單一,通常內部的董事會由國資委進行直接選擇指派,具有一定的行政化色彩。根據相關的數據調查而言,中央直屬的國有企業,一般內外部董事占比都比較平衡。而對于地方性的國有企業而言,外部董事大概占據30%的人數,并且在這30%的外部董事中,還有80%是來自其他國有企業的高管或者董事等人員。此種情況的出現,說明現階段的國有企業董事會構成中,尤其是地方性的國有企業,董事會主要的職權還是掌握在國資委選派職工手中。
(二)規模設置缺乏合理性
國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論是地方性國有企業還是中央直屬的國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董事會人數的設置通常會存在偏少或者偏多,且通常會表現為偶數的情況。而董事會人數偏少對于董事會作出決策而言,具有一定不利的影響,人數偏多還會影響董事會之間進行信息的溝通,并且人數為偶數,更會導致董事會出現決策困難的現象,最終還會對董事會的工作效率產生一定不利影響。而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國有企業制度并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且導致集體決策出現了一定的邊緣化現象。另外,受到行政目的的影響,國資委所選派的董事通常都會較為注重追求短期的目標,從而忽略了國有企業所具有的公益性質。此種情況的出現,同目前大部分國有企業中存在的效率低以及虧損大問題都存在著密切的關聯,甚至還會導致國有企業出現資產流失的情況。
三、國有企業黨委會同董事會之間的協調
(一)注重國有企業黨建配套法律的完善
加強黨建制度設計工作,相對較為精細,需要將整個制度體系都融入《公司法》當中,而且至少還會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國有企業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的,同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具有更重的社會責任,而對國有企業不局限地區,并且同費國有企業予以同等制度的方法,還需要在對其進行準確的分析。第二,國有企業還具有不同的類型,對此需要制定不同的規章制度。而對于非國有企業而言,更加需要注重維持企業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度企業的干預程度。因此,在國有企業開展黨建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其進行有效規范,根據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國有企業法》,嚴格落實相關規定的開展,規范黨建工作的組織、開展等內容,同其他一般市場主體進行區分,單獨使用此法。
在國有企業的日常實際治理中,黨組織還需要注意充分發揮關鍵的核心作用,從而對于國有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優勢。但是從目前實際的情況來看,黨組織在治理公司結構的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法律主體,通過《公司法》等相關規定間接賦予國有企業職權的發揮,并沒有充分發揮出職權的最大效用,對于國有企業的未來發展具有一定不利影響。由于缺乏相關法律規定劃分明確的職責,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的日常經營生產缺乏沖突以及內耗。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以及國有企業相關的章程規定,企業在治理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制度沖突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適當考慮,明確黨組織參與公司治理的主體地位,從而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司相關制度流程存在沖突的情況。與此同時,明確黨組織在公司治理中的主體地位,還可以有效避免管理工作中存在沖突以及內耗。另外,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協調國家法律同黨內相關法規之間的關系,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從而使得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之間得到有機配合,促進國有企業更好的進步與發展。
(二)注重黨委會職能定位同國有企業改革之間的適應
目前,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情況來看,使得國有企業黨委會職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對于董事會以及黨委會而言,對于二者之間的職能銜接也出現了一定不利影響。如果想要有效解決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首先就需要有效融合黨委會職能同分類改革,基于區別地行使職能構建的基本方向,劃分商業類與公益類黨建工作。
公益類國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職能的延伸具有十分明顯的特殊性,且主要的發展目標就是將公共利益以及社會福利作為發展的關鍵目標,對于黨委會職能而言,具有較高的要求。首先,黨組織屬于企業中的一種管理機制,是黨內嵌于企業,其中關鍵的目標就是促進國有企業更好的經營發展,是現代企業發展經營的特有機制。與此同時,此種特有機制的存在,還不能違背現代企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對于企業權力的運行、人事管理等內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具有公益性的國有企業,黨組織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公益性國有企業不能按照一般化的企業組織進行經營運行,需要同黨的人民根本性以及公益性國有企業所具有的社會性進行綜合。
而對于商業類國有企業來講,在商業性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改革的背景條件下,應該注重擺脫由公益性向現代化企業公司治理轉變的企業。同公益性國有企業進行對比,此類企業黨組織在其中起到的職能作用同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有需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背景下,國有資本所有權以及經營權在對其進行相互博弈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資產流失的情況,所以,在為了能夠充分保障國有資產不出現流失的情況,就需要在參與公司化治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黨建的積極作用,對企業制度進行有效的完善。基于此,不難看出,國有企業性質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黨建實際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差異。
從客觀角度來看,在對國有混合所有制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國有獨資、控股以及參股三種不同性質的企業來講,具有一定的聯系,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一定程度上來講,黨組織內嵌于公司,是公司權力體系以及監督體制的重造。而在此基礎上,黨組織所具有的黨性以及人民性,決定了黨組織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更加偏向于對人民利益的保護,以及權力運行的平穩有效,當黨委書記同董事長共同承擔責任時,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企業,對權責范圍進行不同的設定。與此同時,此種形態,同公益類以及商業類性質的區分還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不同形態之間的結合,能夠使得黨組織建設更加具有復雜性。所以,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加強黨組織的建設工作,促進黨委會同董事會之間的協調,就需要對國有企業分類改革進行充分的適應,將其作為黨建的基本方向,進而推動我國國有企業的進步與發展。
四、結語
我國國有企業中,黨委會對董事會所產生的影響并不是很深入,在黨建的過程中,還能夠更大程度上發揮出黨組織的積極作用。隨著國有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董事會成員中黨員所占的比例所有減少,而且黨組織對于董事會的干預情況也有所減輕。因此,為了能夠在新形勢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應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為董事會中黨組織治理帶來的挑戰,更好地促進國有企業董事會同黨委之間的協調,就需要構建立體的黨委會職能,進而促使國有企業更好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單位為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