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讀《三國演義》者,常津津樂道于諸葛亮之“空城計”,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在空城之上的博弈別有精彩,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的較量。
書中,諸葛亮搖扇撫琴,輕易地以空城計騙過了司馬懿,真是如此嗎?司馬懿親自到城下觀看,然后下令撤軍,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冒險。現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如果我軍進去正好中計。”
而他的次子司馬昭卻懷疑:莫非是諸葛亮無兵,所以故弄玄虛?連司馬昭都已心生疑竇,“兵動若神”的司馬懿豈無思量?但對著一座空城,司馬懿卻沒看到謀略,只看到諸葛亮的“一生謹慎”,平淡無奇的四字,正是兩大高手間的毫厘之爭。
憑司馬懿的謀略,怎能不了解15萬大軍與小小西城間的軍事差距?馬謖的前鋒精兵已被殲滅,又乘勝連下三城,蜀軍其余各部均受重創,此時西城已在司馬懿的“甕中”,勝券在握。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兵力和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數,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會超過一兩萬人。“空城”也罷,“實城”也好,先派幾千名士兵攻打西城的四門,其虛實便立見分曉,還用得著豎起耳朵聽琴聲嗎?這是連中等智商的下級軍官都懂的常識,何況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空城計”是諸葛亮臨危設的險計,而司馬懿假裝中計,故意放諸葛亮一馬。真正的贏家不是諸葛亮,而是看似被騙的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懂得“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訓,生怕此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后,魏明帝曹?玩弄“卸磨殺驢”的伎倆,所以故意放走與自己旗鼓相當的敵手諸葛亮。
諸葛亮利用“反間計”,散布“司馬懿謀反”的謠言,曹?中計,要殺掉司馬懿,多虧曹真力保,司馬懿才撿了條命,被奪兵權后回鄉養老。諸葛亮聞之大喜,于是上表請求伐魏。
司馬懿早就明白自己是曹魏政權的“獵兔之犬”,當然也明白諸葛亮的存在對自己的影響。
就這樣,司馬懿給自己創造了生存空間和發展余地,把諸葛亮“磨死”后不久,他就退居幕后,裝起病來,借以麻痹政敵,最終奪取曹魏大權。
如此來看“空城”之戰,諸葛亮不過是慣于韜光養晦的司馬懿的配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