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斐鵬Chen Feipeng
1987年生,江西萬載人。2015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水畫創作研究專業,獲碩士學位,師從袁學君先生:2019年就讀于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二屆“中華藝術大家講習班”山水畫班,師從龍瑞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秘書,中國畫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畫創作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專職畫家,中國畫創作研究院青年畫院秘書長,中關村畫院畫家。作品《丹青家園》入選第五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魂系黑茶山》入選鐵的新四軍·紅色記憶——經典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干戶苗寨印象》入選寫意中國大美遼寧——第二屆中國畫水墨大展(獲優秀獎),《秀色滿春園》入選固本流遠——中國畫學術邀請展等。
自古以來,中國山水畫家注重“法自然”“師造化”的重要作用。通過寫生,畫家們可以去印證傳統,更深入地了解經典;同時,可以在大自然中去體察、感悟、記錄物象外在的特征,研究其內在的規律,形成自己的繪畫特點。每個畫家有不同的寫生方法和藝術風格。歷代大師都是從觀察自然和寫生中獲得養分的,這是他們智慧的結晶。
元代黃公望、吳鎮、倪云林、王蒙等畫家遠離人間煙火,隱居山林,潛心體驗生活,從宋人的重造化、重理性、重寫實轉向重心緒、重意象、重寫意,改變了宋時嚴密不拘的審美取向,創造出全新的筆墨風格,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審美形式和意境內涵。他們所追求的隱逸之意及藝術表現形式,在作品中有充分的表現。
畫者,心也。“元四家”所追求的隱逸情懷,也是歷代諸多畫家所向往的。在寫生和創作中,筆者也常去營造自我修心悟道的“逸境”,平日里常有的“焦慮”“彷徨”“苦悶”等心態會逐漸消退,深刻感受到大自然是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
深入大自然,飽游飫看,注重體悟與心靈感受,注重心源的熔煉與陶鑄。筆者近年與好友多次到太行山、黃山等地寫生,深刻地體會到不同的山勢結構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畫面意境,而且每個人的表現形式各異,同樣用“起承轉合”“皴擦點染”“平圓留重變”“濃淡破潑積焦宿”的方法,畫出來的作品的表現形式和畫境各不一樣。與此同時,大家一致地喜歡“寫生”的狀態。在寫生中,或“應物象形”地“圖寫”,或“目記于心”地“臥游”。通過寫生實踐,既外師造化、觀物取象、積累素材,又中得心源、澄懷觀道,進而提升山水畫的審美追求和境界。在創作時,筆者根據自己于寫生中得來的鮮活素材、審美經驗,結合傳統知識、筆墨程式和個人情感,對“寫生”狀態進行延續,這是“一以貫之”的過程。寫生不僅是創作的基礎,其本身也是創作的過程和境界。
山水尚逸。在當下,對于長久居住于都市的山水畫家們而言,應該多到自然山林中靜心寫生創作,蒙養精神,再將自身的才情和學養融合在一起,澄懷觀道,才能創造出內心追求并具有時代精神的心象之作。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
1.陳斐鵬 溪山訪友圖 68cm×68cm 2015
2. 陳斐鵬聽松圖 136cm×68cm 2018
3. 陳斐鵬山水清音 66cm x33cm 2019
4 陳斐鵬雨后云山 66cm×33cm 2019
5 陳斐鵬黃山云松 134cm×66cm 2019
6. 陳斐鵬康樂人家 69cm×52cm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