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新疆特派記者 范凌志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8公里處的渭干河河谷北岸,始建于公元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這一流傳千古的石窟,《環球時報》記者仿佛聽到古代匠人的呼吸,看到古絲綢之路上來往的商隊??俗螤柺叱休d的并不只有宗教,一千多年來,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筑和精美絕倫的壁畫靜靜凝視著不同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交往與交融。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來說,在石窟內會有“斗室原來也可包容宇宙”的感慨。
進石窟參觀有嚴格要求
今天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一帶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龜茲所在地,也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著名學者季羨林曾經說:“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地?!睆陌⒖颂K庫車縣沿著吐和高速駛入307省道,進入拜城縣克孜爾鄉不久,一些土黃色的矮山出現在道路兩側,順山路轉下,就來到克孜爾石窟入口處。同很多世界文化遺產一樣,歷經千余年的克孜爾石窟也有它的地標性建筑——鳩摩羅什銅像。鳩摩羅什出生于公元344年的龜茲,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家。體現鳩摩羅什沉靜凝思的銅像落成于上世紀90年代,讓來克孜爾石窟參觀的游客心生平靜。
這位譯經大師右側的明屋塔格山斷崖就是千年石窟的載體,并不算高的山體上存有大小洞窟300多個,窟內壁畫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跡都是龜茲石窟的經典。當然,并不是每座石窟都開放參觀。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為保護這些歷經滄海桑田的藝術瑰寶,相關管理部門采取交叉開放的方式讓游客參觀。在進洞參觀前,維吾爾族講解員帕麗達·普拉提不停地向記者強調注意事項:禁止錄像錄音、只可用手機不開閃光燈拍照;禁止進食;禁止觸摸窟內墻壁;每個洞窟每次最多只能進10人參觀,因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損壞壁畫。走進石窟,記者發現,幾乎每個洞窟都有室內微風傳感器、濕度測量儀、攝像頭等現代化文物保護設備。
菱格構圖是克孜爾石窟壁畫的一個顯著特點,每個菱格里都是一幅佛教因緣故事或本生故事。石窟內的壁畫大致有四色:白、黑、綠、藍,講解員告訴記者:“最值得一提的是,藍色顏料來源于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使用青金石顏料的遺跡就是克孜爾石窟,這也說明當年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頻繁。”
“依照佛教傳統,參觀完主室,要切記從左手邊進入后室,按順時針方向參觀后室墻壁上佛祖的‘涅槃像,再回到主室?!眳⒂^過程中,講解員的講解非常細致。當《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大部分中心柱窟的破壞情況嚴重,有的壁畫殘存部分很少,有的壁畫上的佛身袈裟已被刮掉。按照講解員的說法,自然原因,以及因不了解文物價值而產生的人為破壞,是石窟文物受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最初一些壁畫上袈裟是金箔貼成的,后世有人偷偷到這里刮掉。石窟一些后室被熏黑,是古代牧羊人來此躲避雨雪取暖時留下的痕跡。
見證絲綢之路和文化多元
據統計,克孜爾石窟從1992年向公眾開放至今,已接待海內外游客近百萬人次。特別是近3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萬人次。《環球時報》記者在石窟偶遇一隊外國游客,其中一位長者說,他們來自澳大利亞珀斯等城市,這次是專程從烏魯木齊開車來看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壁畫所展現出來的包容精神給游客和《環球時報》記者留下極深印象。在形成年代為公元6世紀的17號窟內,一幅菱格壁畫中一人高舉雙手,手上燃燒著熊熊火焰,另外兩人和一頭駱駝在向他歡呼。講解員介紹說:“這幅畫描繪的是商隊首領不惜用白布澆上油裹住雙手并點燃,來給黑暗中的商隊引路。我們如果仔細看商人的裝束——白色帽子、大翻領長袍,這是古代粟特人的典型裝束。”歷史上,來自西亞的粟特人善于經商,在絲綢之路上非?;钴S,壁畫印證了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原與西域交往的繁盛??俗螤柺呤欠鸾淌撸渌诮毯投嘣幕⑿械膱雒嬖诒诋嬛幸灿兴w現。有學者曾提出,在有的壁畫中可以看到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月亮神痕跡。
克孜爾石窟衰落于公元9世紀。隨著歷史變遷,伊斯蘭教傳入現在的新疆地區。在形成于公元5世紀的第32窟,講解員特意帶記者看墻壁與天花板交界處的藍色花紋——忍冬紋。資料顯示,“忍冬”即金銀花,因為越冬而不死,而在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被大量運用于佛教裝飾中,講解員告訴記者:“現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民眾的帽子和服飾上還能看得到這種花紋。”
“克孜爾石窟是已消逝的絲綢之路和古龜茲文明的獨特見證?!毙陆斊澭芯吭涸洪L徐永明曾這樣講述克孜爾石窟的獨特歷史:克孜爾現存的早期洞窟見證了佛教文化自印度、中亞經新疆傳入中國的歷史;源自波斯的大量顏料證實了沿絲綢之路中亞貿易往來的歷史;敘利亞畫師在此創作的證據則反映了沿絲綢之路中西藝術交流的歷史。
昔日遭浩劫,今日受保護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不少石窟門口的簡介牌上都有德文譯名。據講解員解釋,這是由于“德國人當年通過盜搶獲得第一手資料,因此進行系統研究也比較早”。在一塊殘存的壁畫邊緣可以看出外國劫掠者的盜竊手法:古代匠人一般先在草皮泥上打一層白色石膏,再在石膏上作畫。這層草皮泥目測1~2厘米厚,后世的外國劫掠者就從邊緣切入,將大塊壁畫剝離下來,拼好成箱運走,這對壁畫的破壞是難以避免的。據了解,目前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大部分藏在德國,其余散落在俄羅斯、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等地。
對20世紀上半葉的衰落中國來說,克孜爾石窟文物的流失是一場歷史悲劇。第10窟留下了一段朝鮮族政治活動家、人民藝術家韓樂然的話:“余讀德勒庫克(Von-Lecoq)著之新疆文化寶庫及英斯坦因(Sir-AurelStein)著之西域考古記,知新疆蘊藏古代藝術品甚富,遂有入新之念。故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五日,只身來此,觀其壁畫琳瑯滿目并均有高尚藝術價值,為我國各地洞廟所不及??上Т蟛繅ζけ煌鈬脊抨爠冏?,實為文化上一大損失……”韓樂然還在《克孜爾考古記》中談到自己椎心泣血的感受:外國人不但偷走壁畫,并且將這里的漢字進行有計劃的破壞,存心想毀滅我國的文化,好強調都是他們歐洲的文明,但是他們做得還不徹底,好多佛像的名稱和故事的解說都能看見模糊的漢字,畫里人物的服飾也是漢化的,他們怎能毀滅得了呢,中國文化總是中國的。
韓樂然決心建一個西北藝術博物館,搶救民族文化瑰寶。不幸的是1947年7月30日,韓樂然因飛機失事遇難。他的遺愿在新中國成立后得以實現。1961年,克孜爾石窟與故宮一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相關報道顯示,克孜爾石窟2020年有望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p>
環球時報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