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突尼斯特派記者 黃培昭
在突尼斯采訪,《環球時報》記者發現,“迦太基”無處不在:迦太基機場,迦太基大學,迦太基旅行社,迦太基房地產公司,迦太基詩歌節,不一而足。突尼斯人認為自己是迦太基帝國的創造者腓尼基人的后裔,迦太基是他們的文化DNA,是解讀突尼斯的文化密碼。位于突尼斯城東北的迦太基古跡遺址,被突尼斯人視為“國家紀念碑”,不久前記者探訪了這里。
壓在羅馬遺跡下面的迦太基
記者從突尼斯市出發,向東北驅車17公里,便來到迦太基古跡遺址,嚴格說,這里應該叫“迦太基古跡遺址群”,遺址有好幾處,相距不遠,互相獨立,有劇院、浴場、石柱、蓄水池、民宅區、舊港口等。正值初夏,古跡掩映在葳蕤的草木和姹紫嫣紅中。高聳的石柱、恢宏的古劇場、厚重石塊砌成的墻基訴說著這里曾經的輝煌。
在“皇家別墅”遺跡,工作人員穆哈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羅馬時代的皇室貴族就在這里居住,不過,游客看到的,只是表層,是由羅馬人建的,而最初,這里則是腓尼基人的天下,他們統治這里的時間要比羅馬人早很多。因為羅馬人把腓尼基人的一切都付之一炬,所以,今天人們看不到最初的樣子了,只有最底層、最深處,可能還殘存有我們祖先腓尼基人的建筑遺跡。”羅馬人到來之前,這里是腓尼基人的城邦和腓尼基人建立的盛極一時的迦太基帝國。
在“羅馬劇場”“安東尼浴場”等古跡,記者也注意到,那里幾乎清一色羅馬古跡,給人一種錯覺,這里仿佛是古羅馬的文明遺址。
“一張牛皮,贏得一方土地”
突尼斯前駐華大使巴斯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自豪地說:“腓尼基人是突尼斯人的祖先,非常聰明,他們用一張牛皮,贏得了一方土地。”腓尼基指黎巴嫩南部名叫蘇爾的城市。公元前814年,蘇爾王國國王駕崩,公主迪多受到兄長排擠,遂漂洋過海,在北非突尼斯登陸。當時,統治那里的是柏柏爾人,他們禁止外來人擁有超過一張牛皮大小的地方。傳說迪多公主命人連夜把一張牛皮切成大量的細條,再把細條連在一起。迪多公主以牛皮條圍圈,在緊靠海邊的高地上圍起一塊方圓315公頃的土地,從此有了立足之地,這便是最初的迦太基。
突尼斯文化事務部提供給《環球時報》記者的資料顯示,腓尼基人在迦太基落戶后,憑借他們在航海、經商等方面的稟賦,對內建設和對外交往都得到迅速發展,人口最多時期達80多萬,整個地中海西部,包括全部北非沿岸西至摩洛哥、伊比利亞半島、意大利南部、科西嘉島、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等,都屬于迦太基帝國的版圖。
歷史深處的傷疤
史料記載,迦太基人的智慧、巨額財富和經商天才,引起羅馬人的羨慕嫉妒恨。“迦太基必須被毀滅”,這是當時羅馬上層貴族之間流行的口頭禪。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最終,迦太基落敗。穆哈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羅馬人放火焚燒了迦太基,當時大火燒了整整17天,燒完后的灰燼有一米多高。羅馬人還在全城四周撒鹽,以阻止再有任何植物生長,從而使迦太基永不復活。”對今天的突尼斯人來說,迦太基是歷史深處的傷疤、民族的悲傷記憶。
穆哈辛表情凝重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綿延多年的“布匿戰爭”,共造成大約20萬迦太基人喪生,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從此,繁榮600多年的迦太基帝國不復存在,淪為羅馬帝國北非地區一個舉足輕重的行省。羅馬人在夷為廢墟的迦太基焦土上大興土木,使之成為當時僅次于羅馬的第二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