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本報記者 范凌志
繼中芯國際從紐交所退市并打算集中在港交所交易之后,有媒體爆料稱,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計劃在香港二次上市,引起香港市場一片熱議。香港輿論普遍認為,鑒于中美貿易摩擦乃至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特區政府應積極吸引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不過也有專家提醒,要防止一些問題企業渾水摸魚。
曾經錯過彼此
彭博社28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4年多前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考慮來香港二次上市,集資200億美元,預期最快今年下半年會遞交上市申請。阿里巴巴發言人表示對市場傳聞不予置評。
香港《星島日報》29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阿里巴巴一直不排除在其他地方上市的選擇,假設選擇赴港上市,將是一個嚴肅的商業決定。該消息人士強調,上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預測到中美貿易戰的發展,因此并非如外界所猜測——選擇香港作二次上市是出于中美貿易戰的考慮。
資料顯示,阿里巴巴早于2013年曾尋求在港上市。但最終因同股不同權架構未能符合當時港交所上市制度,于2014年9月改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并稱為歷來在美國集資最多的新股。
港交所失去阿里巴巴這一大客戶后,隨即加快推進上市制度改革,容許同股不同權,以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去年4月底改革生效后,至今已有兩家內地公司通過同股不同權架構成功上市,即小米和美團點評。
希望吸引更多
香港《都市日報》報道稱,港股今年首季表現勇猛,累積升幅達12.4%,但作為去年“集資額一哥”的新股市場,表現卻嚴重落后。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公布的數據顯示,香港今年前3個月的新股集資額及集資公司數量全部下跌,其中集資額減少16%至204億港元,仍位居全球第二,但上市新股僅得37只,比去年同期的64只大跌42%。
香港《信報》29日報道稱,港交所于2014年錯失阿里巴巴后,一直希望能吸引這家市值高達4000億美元的電商巨企回歸,如今阿里考慮重回香港上市,實為港交所吸納新經濟企業的發展策略打下強心針。
香港《明報》29日報道稱,阿里巴巴有意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消息傳出后,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指港交所可受惠于此,吸引更多科技股來港上市,從而提升成交量及其每股盈利預測。
謹防渾水摸魚
香港《大公報》29日發表評論稱,目前阿里巴巴流動性充裕,在港上市顯然并非為了籌集資金那么簡單。事實上,近期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科技企業、人員以至學者的行動變本加厲,反映出美國全力阻撓中國科技發展,不可避免波及在美掛牌的中國企業,迫使這些企業重新檢視在美國上市。
香港《經濟日報》29日發表社評稱,對香港而言,作為國家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若中美爆發金融戰,香港勢難避免受損。但同時,國家資金與企業更需要香港的國際金融服務,作為繼續接連國際與走出去的平臺。
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2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概股現在需不需要所謂的“避風港”,這是一個問題。畢竟美國如果真的對在美上市中企在資本市場采取各種措施,那就不只會影響中概股,而是會讓美國自己的金融機制、市場機制遭到摧毀性的破壞。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想爭奪這些未來在中國新經濟當中會起到重要作用的公司和實體,甚至會為此進行相應的監管制度修改。如果美國實施對所有中國企業趕盡殺絕的政治化態度,會樹立一個非常壞的典型,以至于把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市場信用消耗掉。
萬喆稱,另一方面,現在也要防止一種論調,即動不動就鼓吹好像中概股回歸都是“為國回歸”,這樣反而會造成逆市場化的潮流,甚至使一些有問題的企業鉆了空子。如果美國逆市場化,我們則要更加開放地去對待這件事,好的公司在哪里都是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