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德欽縣羊拉鄉的鄉黨委書記。2011年,我從縣城調到羊拉鄉工作,家里人都不同意。因為羊拉鄉地處高寒地帶,被稱為“云南北極”。
羊拉鄉平均海拔超過了4200米,一年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一個是大約在冬季,到處都是坡度超過50度的高山峽谷,我們鄉4個村52個村民小組就生活在這樣的崇山峻嶺之中。可想而知,在這樣嚴酷的自然環境下,要想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難度是多么大!但是,習總書記說過,群眾在哪兒,我們的干部就要到哪兒去。是啊,在這片高山峽谷里,鄉親們需要有我們在那里堅守,帶領藏民群眾一起打贏脫貧攻堅之戰。
初到羊拉鄉,我帶領鄉干部們走村串戶開展調研。規吾村是羊拉鄉最偏遠的一個村子,山路險峻,交通閉塞,進出一趟村子需要兩天的時間。規吾村要實現脫貧,出路就在于搬遷。2012年,政府決定將規吾村搬遷至條件更好、鄰近公路的達日村。事情一定,我立刻趕往規吾村。路上遇到大雨,公路癱瘓,直到晚上9點才趕到村里,來不及換衣服,我們立馬開始“雨中動員”。但是,藏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要讓他們從情感上接受還是很困難的。當時在作動員的時候,村民們一開始報以沉默。當有人說了一句“我不愿意!”很多村民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的,“牦牛咋搞?生豬咋辦?”
為了讓大家接受搬遷,我特地帶領大家到新住地進行實地考察。當大家看到新住地的居住、交通和生活條件,都喜笑顏開了。如今,羊拉鄉完成了19個村民小組1734人的搬遷工程。過去,藏民群眾只要見到我就躲得遠遠的,現在可不一樣,見到我就說:謝謝您!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起以前好多了。
要想富,先修路。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打通羊拉鄉通往外界的公路。羊拉,在藏語里的意思是“牦牛的角尖”,這里的公路一直被稱為“天路”。走在路上,頭頂有飛濺的落石,腳下是萬丈深淵。經過調研,我們提出了打造“三通四縱”的交通網建設規劃。缺少資金,村民們就“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修路所占的山地面積,村民義務出讓。大家自愿結隊,出工出力,就連伙食和茶水也自行承擔。經過8年時間的努力,羊拉鄉新增200公里的鄉村公路,全鄉4個村都通了硬化路,52個村民小組都通了公路。現在的羊拉鄉,道路更寬更直,不再是交通死角,逐漸融入川滇藏旅游環線,羊拉的面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安居更要樂業。要想讓村民們致富,必須得有經濟收入才行。鄉黨委結合各個村的特色,在每個村都設立了農產品加工、種植養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建設。2017年完成核桃提質改造1800畝,新增種植優質核桃800畝;油橄欖提質改造1600畝,新增種植600畝;在養殖方面,開展藏香豬和蜜蜂養殖產業,實現建檔立卡戶養豬7600余頭,養蜂1267箱,戶均增收3600多元。同時,開展勞務技能培訓1020人次,2018年累計輸出就業1483人次,勞務收入達2500余萬元。
過去的羊拉鄉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如今的羊拉鄉,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4.7%下降到2018年的0.14%。村民的收入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群眾住房條件全面提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我最喜歡聽到鄉親們叫我一聲“阿吾立青”,“阿吾”是藏族群眾把我們當成家里孩子們的大哥哥,把我們當做家庭一份子的稱呼,這是對我們基層干部的最高褒獎!
習總書記說過,“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把習總書記的指示落到實處,堅守初心,無悔使命,讓藏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