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福成,是文山州委宣傳部派駐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猛硐行政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從2013年至今,已連續在農村開展扶貧工作六年。
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我絕大部分時間都扎根在農村,吃住在鄉村,每年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的時間都在250天以上,“5加2”“白加黑”外帶“夜總會”是我平時工作的常態。因為經常進村入戶開展走訪調查,對猛硐行政村22個村民小組轄區內的每戶人家情況十分熟悉,同事和村民們都親切地稱我為“戶戶通”。
為提高村民的科技素質,增強脫貧致富的本領,我們從州、縣聘請專業教師,先后舉辦了砌筑工、電焊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林下種養殖業技術、刺繡技術等18期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共培訓村民1200多人次。我積極想辦法幫助村民拓寬增收渠道,依托龍頭企業,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甘蔗種植和釀造甘蔗酒,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經過努力,猛硐村3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90%的家庭有人在外或就近務工,務工收入已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
“單位把我派到掛鉤扶貧點猛硐村開展扶貧工作,猛硐就是我的第二故鄉,猛硐村民就是我的親人和兄弟姐妹,我就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早日擺脫貧困,完成好扶貧攻堅工作任務”。夜晚,當別人與家人一起圍坐在電視機前盡享天倫之樂的時候,我正手拿電筒行走在進村入戶的崎嶇山路上;當人們已進入夢鄉的時候,我還在村寨里召集村民會議宣講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坐在農戶的火塘邊與貧困村民共同商量和尋找脫貧致富的辦法。駐村六年來,我對扶貧工作傾注了太多的情,對貧困群眾獻出了無限的愛,但對自己的家人卻虧欠的太多太多。由于扶貧工作任務艱巨、工作繁重,我經常是一兩個月也回不了家,教育子女、操持家務、孝敬老人的家庭重擔全部落在了妻子一個人的身上。我的父親、母親在我駐村開展扶貧工作期間相繼去世,沒能在兩位老人身邊盡孝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遺憾!
2018年9月2日凌晨兩點,猛硐鄉突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凌晨3點,我隱約聽到外面傳來“轟隆隆”的聲音。4點左右,玻璃的破碎聲和木頭撞擊房屋的聲響越來越大,我感覺不對勁,借助手電筒向外觀察發現,自己已經被山洪泥石流包圍,此時的水位已達3米多高。情況緊急,我急忙回到房間拿起筆記本電腦就往樓上跑,在那里等待救援或山洪退去。“電腦里保存著近幾年來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料”,我當時心里想的就是電腦千萬不能丟了,想方設法也要保護好這些重要資料。
隨著天逐漸放亮,山洪慢慢退去,我決定從房子邊上的竹林逃生。但這時,我看到正準備救援敬老院老人的駐地官兵,一位戰士想要涉水前去救援,但山洪沖刷下來的稀松淤泥已淹到戰士的腹部以上,相當危險。我放棄逃生的打算,回到房間,將自己的床板和桌子從三樓抬下來,幫助救援官兵們在淤泥之上架設起了一座較為安全的浮橋,看到官兵沿著浮橋安全進入敬老院把受困的老人一個一個救出來后,我才選擇一個人默默逃生。出來后,我來不及感嘆自己的驚險遭遇,立刻趕到村委會與村干部匯合,一起前往村里的各條街道、居住點逐戶搜尋被困群眾。
猛硐“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我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發,帶上水和干糧徒步4公里深入受災較重的丫口、巖腳村,到各家各戶、田間地頭調查統計災情,安置房屋倒塌的村民,組織村民開展互助自救。安排好村里的救災工作后又得匆匆趕回鄉上幫助搬運和分發救災物資,常常是剛從村里回來又立刻接到運送救災物資進村等任務,最多的一天從鄉上到丫口村來回6公里的路程就跑了四趟。我動員組織村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重建美好家園,用實際行動贏得了村民的信賴和贊譽,為鮮紅的黨旗增添了新的光彩。
有人問我,你連續六年在農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年已經是第七個年頭了,還繼續嗎?我的回答是:只要組織需要,猛硐村不脫貧出列,我決不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