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陽 陳澤國
“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駕駛員、電子競技運營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13個新職業信息。
作為自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這些職業新在何處?吸引力在哪里?到底好不好干?來聽聽其中一些從業者們怎么說。
“我的工作簡單說就是教機器學習,因為每天都會面對很多變量,所以覺得很有挑戰性。能夠把作通的模型,泛化到具體應用場景里去的時候,就會特別有成就感。”
鄧射衛現供職于國內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從入職時的普通程序員到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工智能工程師,這名“80后”只用了短短七八年時間。在他看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讓人們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而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當然,有挑戰就會有壓力。比如讓不少人羨慕的‘彈性工作時間’,我們內部都自嘲,實際上不是彈性上班而是彈性下班。” 鄧射衛笑著解釋說,因為任務總量是一定的,所以無論什么時候上下班,都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去完成。
“這個職業必須保持一種不斷學習的狀態,所以才給人的感覺比較‘宅’吧。沒有定力、坐不下來的性格,可能就會不太適合。”鄧射衛說。
“壓副翼、輕推桿,對,保持住。”在北京郊區的一所無人機培訓學校內,伴隨著旋翼轟鳴,“90后”小伙杜宏淵正在向學員們講授飛行要領。
2015年從山西老家來到北京,自由新鮮的職業體驗和每月萬元左右的收入水平,讓杜宏淵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報班考證,在一家公司做起了專業無人機駕駛員。“不少年輕人都會有個向往藍天的飛行夢,無人機正好給了大家這么個機會。”
杜宏淵驕傲地說,在做教練之前,自己曾經執飛過航空攝影、電力巡檢、農業植保等很多任務,也因此去了不少平時難得一去的地方。“確實很長見識。” 他說。
這兩年,隨著市場對無人機教學培訓的需求越來越大,杜宏淵又在公司的組織下,通過了無人機教員資格考試。現在每年經由他培訓的持證無人機飛行員,人數已接近500人。
陽利軍是長沙三一重工的焊接班長,他身邊的機器人“同事”逐漸增多。
“剛和機器人合作的時候,一下子90%的工作都由它接手,感覺實在太輕松了。”陽利軍說,焊接機器人由四節臂組成,非常靈活,許多人工很難焊接到的刁鉆角度,它卻能進行“花式”焊接。
“地板總成機器人”由一個焊接機器人、一個焊接夾具和一個吊具組成。陽利軍在每日工作前都需給機器人進行擦灰、檢查線路、清理槍頭等,裝上產品零件后,由機器人負責接下來的焊接工作,完工后陽利軍再檢查產品,這樣整個流程就完成了。“機器人的好處就是工作效率穩定,成品質量高,這是人工很難做到的。”陽利軍說。
在陽利軍負責的總拼線上,有2個環節是由5個工人完成,其余由11臺機器人完成。
對于機器人替代人工的一些說法,陽利軍并不感到擔心。“我們有創造性,可以完成復雜的、臨時性的、個性化的工作,所以雖然機械自動化是工業制造的大趨勢,但人工依然有優勢。”
“其實社會上對電子競技行業還存在一些誤解和偏見,從本質上來說,電競更類似于體育比賽,而不是純粹的電子游戲。”說起自己所從事的電子競技運營師這一職業,1991年出生的小伙王飛快人快語,一開腔就急著進行解釋。
作為上海一家電競俱樂部的運營管理人員,他平時主要負責所在俱樂部的品牌推廣和賽事運營。“之前我在媒體行業工作了幾年,后來發現職業電競領域發展很快,自己又比較感興趣,就選擇了轉行。”王飛說。
他介紹,目前自己所在的俱樂部已擁有職業電競選手70多人,參賽項目包括“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等。選手們不但要接受每天10個小時以上的枯燥訓練,一年還要有三分之一時間用來出差,參加各級游戲職業聯賽,無論是電競選手還是運營師,工作生活節奏都非常快。
“對于不少網友來說,打游戲是一種放松休閑的方式,但是職業選手會考慮積分排名和相關的收入變化,這就像是籃球愛好者和職業運動員的區別。”王飛解釋說。
王飛表示,從入選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到入列國家新職業目錄,電子競技行業發展正在逐漸走向規范。“這個職業不是說你天天泡在電腦前,就一定能出好成績,更多的還得看天賦和團隊配合。”他強調說。
黃祖新,是一名數字化管理師。他在會上正在討論的問題,是這家公司采購的樣品放在倉庫好幾天都沒人對接。
黃祖新發現,各部門在互相推諉責任,背后是工作流程和分工不清晰。于是他對這家公司進行優化,將優化過的系統性流程放到了數字化辦公軟件上,實現所有信息在線共享,改造后,公司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黃祖新介紹,運作數據把控能力低、崗位職責不清晰、溝通成本高、倉儲管理混亂是電商創業型公司的通病。現在有大量電商,他們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都很迫切。黃祖新已經幫助超過15家企業進行了流程改進。
據了解,目前全國有20多萬名數字化管理師,主要分布在IT、互聯網、服務業、制造業等眾多行業。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的不斷提升,數字化管理師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
阿里釘釘副總裁吳振昊表示,中國的中小企業其實是非常多,不完全統計可能超過4300萬中小企業,企業面臨的一個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也是越來越明顯,所以這個市場是非常大的。
這些新職業的誕生背后,是整個產業的轉型發展。在杭州的某工業園區內,一輛無人車正在運送快遞。高效運行的背后,是技術專家的技術支持。無人車的出現,雖然取代了一部分快遞員的工作,但也帶來了一批新的崗位。
在一家生鮮超市里,揀貨員童如娟接到訂單后飛快地開始揀貨,她需要在2分鐘之內把所有的物品揀好掛上傳送帶。
童如娟說,在生鮮超市及時送達這樣的新業態出現之前,超市是不需要專職的揀貨員的。這個新職業讓像她這樣的聽障人士有了更多的職業選擇。
專家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就業結構也應該有所轉移,第三產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上,大大優于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表示,我們國家產業的升級,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在這些過程當中,職業細化必然產生,這些新興職業與傳統的醫生、教師等職業相比,更具挑戰性,也更受80后新生代年輕人的喜愛,為他們創造了比較好的就業機會。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