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罡
“波音737 MAX最快5月底復飛:軟件更新已完成”,我的智能手機通過分析我的閱讀習慣及好惡之后,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我最感興趣”的內容推送到了我的手機上,以便能夠讓我第一時間閱讀“我最感興趣的內容”。不得不說,這條新聞的確是我感興趣的內容,但,很多時候推送的內容盡然是我在其他終端瀏覽過的相關內容,甚至是一些與社交軟件的隱私聊天內容高度契合的廣告,這就讓人不寒而栗了,人工智能究竟掌握了我多少的隱私?
“ACC雷達已就緒,自動巡航系統已啟動。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在本路段行駛的最高時速為某,需要設定同樣的最高時速嗎?”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開啟汽車自動巡航,看到這則提示的時候蒙上了一層陰影……我自己汽車上的人工智能究竟掌握著多少我的隱私內容?
“某先生歡迎您再度光臨某酒店,您上次入住是某年某月某日,選擇了某房間,今日某房間有折扣,您是否愿意預定這個房間嗎?”到達目的地,打開智能手機的酒店預訂軟件,映入眼簾的是上面這則“驚悚”的信息……
人工智能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為你提供及時的服務。很多人覺得這樣很好,很方便,我也覺得很方便,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仔細思量,我更覺得可怕。它正在一個看不見的地方,不眠不休的時刻注視著你的生活,收集你的一舉一動,更可怕的是,它收集的這些數據存儲在哪里、誰可以看到,準備拿這些數據干什么你都不知情……
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某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當然我們也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果這個數據能讓用戶受益,他們又愿意給我們用,我們就會去使用它的。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標準。”此言一出,引起很多網友的關注和爭論。為了方便,用戶真的愿意用隱私為代價換取嗎?到底是愿意還是無奈?
中國的用戶何曾不在意自己的隱私?當人工智能算法與大數據正以水銀瀉地一般進入各領域,無論算法推薦新聞、大數據消費,還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公共治理,人工智能無處不在,也正給這個時代帶來驚喜。但隨之而來的也有隱私問題。算法推薦讓新聞無比精準,也將個人閱讀習慣完全記在賬上;電商平臺上稍作瀏覽,同類商品立馬展現在其他網頁,用戶毫無隱私可言;疑似大數據殺熟案例相繼曝光,數據巨頭是不是要將消費者的剩余價值吃干榨盡?當大數據為時代精準畫像,人們卻仍在繼續使用,這難免就有成為透明人的憂慮。
即使國內用戶的習慣,恰如李彥宏所講,為效率可以放棄隱私,但那并非他們“愿意”,而是“不得不”。隨著各色電信詐騙曝光,網站“撞庫”風險加劇,用戶對于自己的隱私何嘗沒有清醒認識?但完全靠自己捂住隱私,非不為也,不能也。相對應的,一個壟斷平臺比誰都清楚,當“互聯網+”、人工智能,重新界定生活方式,在各色長長的協議上,用戶除了按下“同意”,其實別無選擇。用戶選擇不斷讓渡隱私權、在使用權面前低頭,除了“離不開”,無非是基于這樣一種最后的信念:大公司至少比小公司靠譜,他們能夠守護隱私。
信任絕不應該被辜負,焦慮應該被更妥善地回應。面對迭出的負面新聞,科技巨頭恰恰應挺在前面,以切實行動給人以信心。當然,僅僅表態依然不夠,當數字規則遠遠落后于數字生活,當務之急是為人工智能大數據使用建立更完善的原則及法規。
有了切實有效的規則,科技才能更好的服務生活,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