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我有一個朋友,在離杭州主城區20公里的工業區有一家機械加工廠,他對我說,招工人越來越難了。今年他把月工資從3500元提到4000元,陸陸續續來了一些應聘者,但到了廠區一看,大都一言不發地走了。
現在的年輕人就業,希望能坐辦公室,工作要輕松,工資要高。他的工廠在工業集聚區,交通不是十分方便,廠里的機器也都是油漬漬的,給人的體驗不太好。其中有個年輕人,剛技校畢業,對我那朋友直言:“你讓我到這種地方上班,才給4000元,我送送外賣也不止4000元呀!”
這是一句大實話。
他想挽留一下這位年輕人,說你在技校里學的就是機床,我這里就有數控機床,工作幾年,鍛煉鍛煉,你就有技術了,以后就可以拿更高的工資。
有一種情緒在蔓延,這種情緒就叫“臨時感”,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生活在各種各樣的臨時感中。
以前的社會不是這樣的。因為你的住房是固定的,工作也是相對固定的,一個人的人生角色大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當時的那個社會缺少流動性,所以少了許多可能和機會。現在,各種資源是可以交換的,社會的流動性產生了無數機會,讓各種可能性無處不在。
于是,“先湊合著”的臨時心態來了。“先湊合著”是一種精致的利己主義,其邏輯非常之精妙——我所要的東西沒有到來,那現在的一切都是臨時的,我就沒必要付出。
“抓周”是許多中國家庭預卜孩子前途的一種習俗,孩子滿周歲后,讓孩子趴在地上,面前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籍等,任其抓取,如果孩子抓到筆了,說明以后他將是一個讀書人;如果孩子抓到算盤和錢,說明以后是一個生意人……“抓周”沒有任何科學性,但它期待的是關于人的長期定位的預設。
臨時感是對傳統社會認知的一種“對沖”,是“不接受”“不融合”,是看風使舵。這種“臨時感”看似自己沒有損失什么,事實上你損失了最為寶貴的東西:時間、歷練,還有你的精神狀態。
一個人在職場中,一旦有“湊合著”的臨時心態,一舉一動都會表現出來,你會盡量地少付出。你在職場中或許得到了一些利益,但肯定得不到太多的職業歷練,更為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個人走向成功所需要的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人格力量,比金子還寶貴。
無論是誰,都不可能看清自己的未來。這個社會的確充滿了變化,但“干一行愛一行”仍然極其稀缺,有太多的成功者,都是從微不足道的崗位做起,從“干一行愛一行”的普世經驗中汲取營養的,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別人,贏來一個又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