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峰
你喜歡古詩詞嗎?你是否還在回想《中國詩詞大會》的意蘊與唯美?是否還在體會平平仄仄中的古韻與沉香?
又到清明時節,正所謂“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時間沒有溫度,節日卻有冷暖,每個節日,都應該有詩相伴。一個節日一首詩,體會詩人們真實而復雜的內心世界與觸動人心的歷史瞬間,尋找那些“藏”在詩詞里的有趣、唯美的故事。
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四月,年已四十的大詩人杜牧,來到“孤城大澤畔,人疏煙火微”的黃州(今湖北黃岡),出任黃州刺史。正是在這一年的清明時節,這首千古絕唱《清明》橫空出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如今,杜牧被公認為是這首詩的作者。
時至今日,我們于清明時節,在裊裊青煙中祭奠逝者的時候,仍然會不由自主地吟誦這首《清明》,可見這首詩的普及程度。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這首《清明》很可能不是杜牧寫的。
杜牧身后,其詩文的最早結集,是由其外甥裴延翰完成的,“得詩賦、傳錄、論辯、碑志、序記、書啟、表制,離為二十編,合為四百五十首,題曰《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共二十卷,曾經著錄于《新唐書·藝文志》。然而,在整整二十卷的文字中,并沒有這首《清明》的蹤影。
史上第一次出現這首《清明》,是在南宋。在南宋謝枋得的《重訂千家詩》中,這首《清明》赫然在列,而且署名杜牧。
謝枋得生活的時代與杜牧生活的時代相差四百多年,謝枋得如此著錄的依據是什么?除了他本人,估計沒有人知道。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確定這首《清明》到底是不是杜牧寫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情我們至今也無法確認:這首《清明》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
有人說“杏花村”在山西汾陽。這種說法對喜歡喝酒的朋友很有信服力,因為“汾陽杏花村”。不過此說最大的問題是,杜牧一生從未踏足山西。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杜牧自己的著作及晚唐、五代及宋朝的文獻中得出結論。
還有人指出,杜牧寫有一首《并州道中》,并州就是太原。既然杜牧到過太原,也很有可能到過距離太原只有一百多公里的汾陽。然而,在杜牧的時代,相隔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足以被稱為“不曾踏足的遠方”。
另外,據杜牧研究權威繆鉞先生考證,《并州道中》這首詩極有可能也并非杜牧所寫。
有人說“杏花村”在安徽貴池,因為杜牧曾經擔任過池州刺史。這個說法最大的問題是,其依據均為明清時期的地方志。目前,引用最早的依據,是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的《池州府志》,距離杜牧已有七百年;引用最多的依據,是清朝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的《江南通志》,距離杜牧更是接近千年。未見于正史,只見于杜牧身后幾百上千年之久的地方志,恐難取信。
有人說“杏花村”在湖北黃岡,因為杜牧曾經擔任過黃州刺史。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引《復齋漫錄》:“無逸嘗于黃州關山杏花村館驛題《江城子》詞?!边@其中的“無逸”,是指北宋著名文學家謝無逸。這條記錄表明,謝無逸曾經到過黃州一個名叫“杏花村”的驛站,并且寫了一首《江城子》。
由此看來,黃岡“杏花村”的說法依據相對牢靠一些。
筆者的結論是:如果這首《清明》詩確系杜牧所作,其中的“杏花村”,最大可能是泛指“杏花深處的村莊”;如系實指,最大的可能就是指湖北黃岡的“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