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粉來問:
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學生,我很喜歡踢足球,我這階段成績有大幅度下降,于是父母不讓我踢球了,可我總是忍不住去玩,因為這件事,我與父母關系很緊張。其實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你說我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曾經的自己。
我是從中學時代開始寫作的,正好和你現在差不多的年紀,寫作耗費精力和時間,如果和成績下降撞到一起,必然會讓父母如臨大敵,為此也與父母發生過分歧。
那時候我成績很好,父母認為我只要繼續努力就能順利考上大學,然后順利畢業、順利工作。父母的想法并沒有錯,這的確是一條風險很低的路線。而且當時我剛開始寫作,也沒有底氣說出“就算不念書我也能靠稿費生活”這種話,即使說出來也沒有說服力。該怎么處理才好呢?我當時非常困惑。
首先,思考寫作對我的意義。它是我一時的愛好,還是能維持長久的愛好?它究竟是我想逃避學習的一個借口,還是能讓我的人生更美好的一朵燦爛小花?如果我現在放棄它,以后還能繼續做嗎?如果它沒有重要到讓我與父母爭執到傷害彼此的感情,那就暫時放下它,等把成績提升上去再說。如果它讓我快樂,讓我的生活勞逸結合,那么我繼續思考,找到說服父母的辦法。
我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本意,明白此次分歧里他們的擔憂大于管束,如果我能替他們分解這種擔憂,他們對我的管束自然也會降低了。所以我沒有直接和父母爭執是否放棄寫作這件事,而是分析了“罪魁禍首”——成績下降的原因。這里包括:只是一次考試成績下降,還是一個階段成績下降?導致成績下降的是哪門科目?究竟是這門科目的知識點太難,還是我確實沒有花時間去學習?等等。先把這些問題思考一番,至少在與父母溝通時,能讓他們意識到你是認真考慮過很多問題的,你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你不是在“反抗”,而是在與他們“溝通”。當父母意識到這一點時,才會更好地傾聽你的訴求,從此商量出彼此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從來都不是拔河,而是一起除草。父母并不想抹殺孩子的“愛好”與“快樂”,而是擔憂孩子“誤入歧途”,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之上。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本意吧,之后對癥下藥,思考出緩解矛盾的有效辦法。
我有過同樣的經歷,所以能體會到你此刻的苦惱。
但我更想說的是,與父母產生分歧是“自我覺醒”時不可避免的成長經歷,把它當作與人交往的一次練習好嗎?以此為契機,邁出成長的嶄新的一步。
本期回復:辜妤潔,出生于四川,現居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碩士。曾獲第一屆超級明星文學選拔賽冠軍,第十二屆、第十五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二等獎。已出版長篇《風箏有風,海豚有海》《就算海水淹沒島嶼》《致櫻花樹先生》《一瞬的光和永遠》等。個人文集《我也想被一個人長久地喜歡》《你我之間半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