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陳邦征,邱建東,巫 敏
?
三明市某縣三次人體土源性線蟲感染情況調查分析
張文婷1,陳邦征2,邱建東1,巫 敏2
1.福建省三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三明,365000; 2.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三明,365400。
了解三明市某縣人體土源性線蟲的流行現狀及趨勢,為制定該地區土源性線蟲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據。按照《全國土源性線蟲監測實施方案》的要求,采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法,分別在2007年、2015年及2016年,在三明市某縣開展土源性線蟲感染情況調查。三次調查的土源性線蟲總感染率分別為17.4%、15.3%和11.9%,呈下降趨勢;其中兒童蟯蟲(21.68%)和鉤蟲(11.03%)感染率較高;女性(17.6%)高于男性(13.5%);工人(25.0%)、農民(16.3%)及幼托兒童(13.4%)感染率較高;文盲(19.9%)、小學(16.6%)感染率較高;40~49歲組(17.9%)、50~59歲組(23.4%)和60~69歲組(15.6%)感染率較高。三明市某縣土源性線蟲感染率整體呈下降趨勢。在農田耕作為主的農村,寄生蟲防治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鉤蟲病和兒童蟯蟲病仍是寄生蟲防治的重點。
土源性線蟲;鉤蟲;蛔蟲;鞭蟲;蟯蟲
判定一個國家、地區文明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是人群土源性線蟲感染率[1]。三明市某縣氣候溫和,常年雨量充裕,整個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地勢地貌為低山、丘陵、盆地,占全縣總面積的96%,這些氣候資源等因素為寄生蟲病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溫床[2]。為了解該縣人群的土源性線蟲感染情況,按照《全國人體重點寄生蟲病現狀調查方案》和《全國土源性線蟲監測實施方案》,分別于2007、2015及2016年開展調查。
三次調查覆蓋16個鄉鎮,210個村莊。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法,按東、西、南、北中地理方位選取3~5個鄉鎮,2007、2015及2016年分別抽查2,002、881及1,008人進行調查。調查人群覆蓋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群體。
對調查對象采集糞便樣本進行監測(>30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Kato-Katz法)進行鏡檢,一糞兩檢。調查內容涉及鉤蟲、蛔蟲、鞭蟲和蟯蟲蟲卵;檢出鉤蟲卵陽性者,需采取試管濾紙培養的方法進行糞樣鉤蚴培養判定鉤蟲種類。要求每個監測點需完成50例,不滿50例的則全部納入監測;對于3~9周歲兒童則增加透明膠紙肛拭法檢測蟯蟲卵。
數據輸入Excel數據庫,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次一共調查了5個鄉鎮22個村共3,891人,陽性感染者604人,總感染率15.5%。其中鉤蟲感染率11.03%(占總感染65.8%);蛔蟲感染率4.6%(占總感染27.5%);3~9周歲兒童透明膠紙肛拭法查蟯蟲卵,一共調查392人,陽性感染率21.68%。
2007年四蟲感染率為17.4%,檢出陽性者349人;2015年四蟲感染率為15.3%,檢出陽性者135人;2016年四蟲感染率11.9%,檢出陽性者120人;三次調查的四蟲感染率呈下降趨勢(趨勢χ= 15.4,<0.01)。其中鉤蟲感染率在2007、2015及2016年分別為10.0%、15.0%及9.5%,相對于其他蟲種,鉤蟲感染率明顯偏高。蛔蟲2007年感染率為8.7%,2015年為0.5%,2016年為0%,下降趨勢明顯(趨勢χ=137.5,<0.01);兒童蟯蟲2007年感染率為0%,2015年為31.6%,2016年為24.0%,處于較高水平,但2016年較2015年有下降趨勢(χ=39.4,<0.01)。見表1。
三次調查總共覆蓋5個鄉鎮,涉及22個村莊,四蟲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84.3,<0.01)。

表1 三明市某縣土源性線蟲感染調查的三次感染率比較
2.4.1 性別分布
三次一共調查男性1,937人,陽性感染率13.5%;女性1,954人,陽性感染率17.6%。女性的四蟲感染率和鉤蟲感染率均高于男性(χ=12.3,<0.01;χ=11.8,<0.01)。見表2。

表2 三明市某縣土源性線蟲感染調查的男女感染率比較
2.4.2 職業分布
三次一共調查了6種職業,即幼托兒童(13.4%)、散居兒童(3.2%)、學生(11.4%)、商業服務(50%)、工人(25%)、農民(16.3%),四蟲感染在各不同職業中的分布有顯著性差異(χ=16.1,<0.05),其中感染率最高的職業是工人、農民、幼托兒童(商業服務樣本量少故忽略不計)。蛔蟲感染率居前2位的是工人(13.6%)和幼托兒童(9.1%)(χ=50.4,<0.01);鉤蟲感染率居前兩位的是農民(12.9%)、工人(11.4%)(χ=57.0,<0.01)。見表3。

表3 三明市某縣土源性線蟲感染調查的不同職業感染率
2.4.3 文化程度分布
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四蟲感染率較高是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群(χ=16.1,<0.05);文盲(15.9%)和小學(13.3%)文化程度的人群的鉤蟲感染率較高(χ=43.1,<0.01)。見表4。
2.4.4 年齡分布
各年齡段均有感染,其中感染率較高的是40~49歲、50~59歲、60~69歲年齡段的人群(χ= 52.8,<0.01)。見表5。

表4 三明市某縣土源性線蟲感染調查的各文化程度感染率比較

表5 三明市某縣土源性線蟲感染調查的不同年齡感染率
三次調查顯示,感染率最高的是鉤蟲和兒童蟯蟲。鉤蟲感染率高,可能與三次調查鄉鎮大多是以茶葉、大米及煙葉種植為主業的農村,而這些農村的一些農民為了保證種植農作物的品質對人糞極少進行處理就直接澆灌等原因有關[3]。
兒童感染蟯蟲的比率比較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兒童年齡比較小;二是沒有形成健康的習慣;三是大多農村幼兒園尚未開展有關蟯蟲感染方面的防治工作;四是整體環境條件不好;五是玩具桌椅還未規范定期消毒等[4]。
三次調查土源性線蟲總感染率和蛔蟲感染率呈下降趨勢,表明該縣人體土源性線蟲防治成效顯著,也與農村經濟水平提高、普遍改善了居住條件、農村改水改廁、農民衛生意識提高等密切相關[5];2007年,兒童蟯蟲感染率為零檢出,可能與當年開展托幼機構兒童統一服藥驅蟲有關;2016年較2015年呈下降趨勢,與農村幼兒園環境條件和幼兒衛生習慣逐漸改善等有關。但感染率依然較高,說明兒童蟯蟲防治仍是寄生蟲病防控的重點。
三次調查四蟲感染率較高的三個鄉鎮都是煙葉、大米、茶葉種植的大村,故土源性線蟲總感染中以鉤蟲為主。
在三次調查當中,四蟲感染率尤其是感染鉤蟲的女性要明顯高于男性,主要原因是女性從事農田活兒比較多,男性外出務工比較多等[6]。
在三次調查當中,四蟲感染率最高的是工人、農民及幼托兒童。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工人、農民群體比較多時間在農田作業增加鉤蟲感染機會;二是幼托兒童年齡偏小,良好衛生習慣尚未養成導致蟯蟲感染機會大等。
在三次調查當中,學歷為文盲、小學的群體四蟲感染率最高,出現這一現象基本上是與學歷水平較低、寄生蟲防治意識薄弱、衛生習慣較差有關。
40~49歲、50~59歲、60~69歲年齡段人群的四蟲感染率最高,這與在家務農的群體基本處于上述三個年齡階段,增加了鉤蟲感染的概率有關。
綜上所述,三明市某縣土源性線蟲感染率整體水平在下降,寄生蟲防治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農田耕作為主的農村,鉤蟲病和兒童蟯蟲病仍是寄生蟲防治的重點。建議改善衛生條件較差的幼兒園尤其是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加強環境消毒,加強對兒童尤其是農村兒童的健康教育,督促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必要時期可采取藥物驅蟲的辦法,這樣方能有效地控制兒童寄生病感染率;要對農村群體,尤其是常年在農村務農的群體開展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同時加強下地勞動時的防護,建設無害化廁所,降低寄生蟲感染機會,進而減少寄生蟲病的發生[6]。
[1] 周曉農. 我國寄生蟲病防治形勢與今后防治科研重點[J].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1, 23(5):473-475.
[2] 馬照中. 登封市2016年土源性線蟲流行現狀調查[J]. 中國民康醫學, 2017, 29(20):74-75.
[3] 李燕榕. 福建省3次人體寄生蟲病感染調查[J]. 中國熱帶醫學, 2019, 19(1):10-13.
[4] 謝賢良. 福建省2011-2014年土源性線蟲感染趨勢分析[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 2018, 24(6):32-34.
[5] 祁業敏. 滄州市2002-2008年人體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分析[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09, 4(4):257-258.
[6] 楊秀玉. 三明市3次土源性線蟲感染調查結果分析[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 2018, 24(6):29-31.
Three Times Investigation on Infections of Human Soil-borne Nematode in a County of Sanming City
Zhang Wenting, Chen Bangzheng, Qiu Jiandong, Wu Min.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and trend of human soil-borne nematode in a county of Sanming City,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ormulating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soil-borne nematode disease in this area.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Monitoring Plan for Soil-borne Nematodes, the survey of soil-borne nematode infection in a county of Sanming City was carried out in 2007, 2015 and 2016 by cluster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The total infection rates of soil source nematodes were 17.4%, 15.3%, and 11.9% respectively. The infection rates of enterobius vermiculari (21.68%) and hookworm (11.03%) were the top high among children. Women (17.6%) were higher than men (13.5%); workers (25%), farmers (16.3%) and children (13.4%) had the higher infection rates. Illiteracy (19.9%) and primary school (16.6%) had the top high infection rate. The infection rates were highest in 40-49 years (17.9%), 50-59 years (23.4%), and 60-69 years (15.6%).The infection rate of soil-borne nematodes in a county of Sanming City shows a downward trend as a whole. In rural areas where farming is the main part,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parasite control, but hookworm disease and pinworm in children are still the focus of parasite control.
Soil-borne nematode; Hookworm; Ascaris lumbricoides; Trichuris trichiura;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10.16117/j.cnki.31-1974/r.201902019
張文婷(1985—),女,福建寧化人,本科,主管醫師,主要從事寄生蟲防治工作,1064045036@qq.com。
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