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龍
?
上海市社區居民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馬 龍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上海,200040。
了解上海市社區居民健康教育需求及其現狀,為科學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據。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用問卷對社區居民健康教育需求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社區居民最需要的健康信息前3位依次是:中醫養生、合理膳食、高血壓防治,需求比例分別為 53%、51.5%、48.7%。最希望參與的健康教育活動前3位是:健康教育講座、海報折頁、健康教育視頻,所占比例分別是65.7%、54.8%、45.5%。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職業的調查對象獲取健康保健知識的渠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健康教育講座是社區居民最喜愛的衛生保健知識獲取途徑。應針對不同年齡、學歷、職業的社區居民采取有區別的健康傳播方式,以提高居民參與健康教育活動的興趣。
社區;健康教育;居民;需求分析
社區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區為單位,以社區人群為教育對象,以促進居民健康為目標,有組織、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活動。其目的是發動和引導社區人民樹立健康意識,關心自身、家庭和社區的健康問題,積極參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體健康水平[1]。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進入老齡化階段,各種慢性病所導致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社區居民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日趨增強,社區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廣度和力度對促進居民身心健康至關重要[2]。
2018年9—10月,筆者對上海市寶山區4個社區的612名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以分析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現狀。
選擇寶山區4個社區(大場社區、楊行社區、美蘭湖社區、羅店社區)18周歲以上的常住居民作為問卷調查對象。
采用自行編制的社區居民健康需求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健康服務相關問題以及健康知識、健康行為等。在4個社區中隨機抽取612名居民(每個社區抽取153名居民),按照自愿參加的原則,采用無記名問卷方式進行入戶調查工作。
選派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調查員,調查前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熟悉調查方案和內容。現場對調查問卷進行抽查,調查工作結束后,妥善保管調查問卷。
用Epi Data 3.1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 16.0進行數據處理分析。統計描述采用構成比及知曉率。統計推斷的主要方法為卡方檢驗。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12份,回收有效問卷600份,有效率98.03%。600名居民中,男240人(40%),女360人(60%);平均年齡(45.3±15.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230人(38.3%),高中及中專133人(22.2%),大專及以上237人(39.5%);機關、事業單位、公司職員等腦力工作者280人(46.7%),工人農民等體力勞動者115人(19.2%),離退休人員147人(24.5%),其他職業58人(9.7%)。
不同性別調查對象獲取健康保健知識渠道利用率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0.05)。其中“電視”“醫生”“宣傳欄”“互聯網”為主要獲取渠道。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居民健康保健知識渠道獲取情況[n(%)]
不同職業調查對象獲取健康保健知識渠道利用率差異大多有統計學意義(<0.05)。腦力勞動者更傾向于使用“互聯網”“報刊書籍”“講座”等渠道;體力勞動者更傾向于使用“電視”“醫生”等渠道;離退休人員通過“同事朋友”這個渠道的利用率較高。見表2。

表2 不同職業居民獲取健康保健知識渠道情況 [n(%)]
不同年齡調查對象在“電視”“醫生”“健康講座”“互聯網”等渠道利用率的差異上有統計學意義(<0.05)。多數渠道的利用率呈現年齡長的人群獲取率高于年齡小的,只有“互聯網”這個渠道顯示年齡小的人群在該渠道利用率顯著高于年齡長的人群。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居民獲取健康保健知識渠道情況 [n(%)]
不同學歷調查對象在“電視”“同事朋友”“健康講座”“報刊書籍”等渠道利用率的差異上有統計學意義(<0.05)。較高文化程度的居民更傾向于使用“互聯網”“報刊書籍”“同事朋友”等渠道;較低文化程度的居民更傾向于使用“電視”“醫生”等渠道。見表4。
4個社區中,經常參加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居民占29.6%,偶爾參加的居民占52.5%,有17.9%的居民不參加活動。不參加社區健康教育活動的原因依次為沒有時間、不知道活動信息、地點不方便,所占比例分別為69.5%、50%、33%。居民對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認可度:有68.3%的居民認為很有必要,18.3%的居民認為有必要,13.4% 的居民認為意義不大或沒有必要。

表4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健康保健知識獲取渠道情況[n(%)]
居民最樂于接受的健康教育途徑依次為健康教育講座、海報折頁、健康教育視頻、義診,所占比例分別為 65.7%、54.8%、45.5%、40.8%。
居民最希望在社區健康教育活動中了解或掌握的知識依次為中醫養生、合理膳食、高血壓防治,需求比例分別為53%、51.5%、48.7%。
目前,社區開展健康教育活動的力度亟待加強,居民對相關活動的參與度有待提高。600份調查問卷中,經常參加社區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居民僅占 29.6%,偶爾參加的居民占52.5%,在居民對社區開展健康教育活動的認可度很高(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共占86.6%)的情況下,有17.9%的居民從未參加過活動。因此,健康教育機構要發動社會各層次人員廣泛參與社區健康教育活動,讓居民認識到增強社區健康是自己的事,形成人人關心社區健康,人人參與社區健康活動的社會風氣[2],提高居民的參與熱情。
社區居民迫切希望通過社區健康教育活動掌握和了解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自我保健知識、常見慢性病預防知識以及傳染病防治知識等。同時,居民最樂于接受的健康教育途徑是健康教育講座、互聯網、電視、醫務人員、健康宣傳欄、報刊雜志等直觀、生動、互動的傳播模式。社區健康教育的對象涉及各種職業、各類人群,健康教育工作要因人而異。分類指導[3]。另外,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居民參加健康教育活動的熱情不高,這可能是因為傳統的健康教育模式多以口頭講解和書面宣傳為主,形式單一,缺乏系統性、連貫性、趣味性,健康教育效果事倍功半[4]。社區開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應不斷創新,保持其新穎性、趣味性和可行性。長期以來,上述傳統的健康教育途徑是健康教育的主流,在滿足人群健康需求方面也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健康傳播方式多元、各類人群接受健康信息偏好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亟待以人群需求為導向,把傳統模式與現代傳播理念相結合,積極探索創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從而使更多的人群受益,如利用手機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開展面向公眾的宣傳教育。
切實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掌握健康知識,是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的基石。健康知識在社區中的傳播是社區健康教育最基本的工作策略。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職業的調查對象獲取健康保健知識的渠道,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今后應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職業者,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例如,針對文化程度較低的居民,應采取通俗易懂的內容與方式由醫生面對面地開展健康教育科普;針對年齡較小的居民,應更多利用互聯網、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工作。
[1] 呂姿之.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2:125-126.
[2] 吳麗鈞. 健康教育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2009, 4(4):61-62.
[3] 戴益莉. 莘莊社區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2012, 7(4):299-300.
[4] 王小芳, 李惠萍, 何代蘭, 等. 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指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訓練中的應用[J]. 廣東醫學, 2016, 37(8):1254-1256.
Need Analysis of Health Educ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Shanghai
To understand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Shanghai,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scientific formul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ies.A total of 600 residents from communiti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rvey.The top three health information needed by community residents were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asonable diet,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demand was 53%, 51.5% and 48.7% respectively. The top three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were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 poster folders and health education videos, accounting for 65.7%, 54.8% and 45.5%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cess to health care knowledge among different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occupation (<0.05).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 are the most popular way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to acquire health care knowledge. In order to enhance residents’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in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different way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dopted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of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occupations.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Resident; Needs analysis
10.16117/j.cnki.31-1974/r.201902021
馬龍(1972—),男,上海人,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63849419@qq.com。
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