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軼森編輯:百合
我到動物園去觀察動物,把這本書拿在手里,時時翻看,不再走馬觀花,而是注重內心體驗,選擇幾種自己最喜愛的動物,找到每一種動物最打動我心靈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進行觀察創作。

朋友是位鴿子發燒友,養了幾萬只鴿子。他講的鴿子故事繪聲繪色,神采飛揚,我們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建議他把這些鮮活獨特的故事寫下來。我主動約他逛動物園,帶上《動物小說大王的內心獨白》。通過閱讀和細致的觀察,他意識到:寫動物,不僅僅只是為了單純描寫動物本身,而是通過對動物獨特而復雜的行為描寫,對比和折射,反映人類的生命形態和社會生活。從此,他仿佛拿到了靈感之門的鑰匙,文字有了質的飛躍,大受讀者歡迎。
森林公園新引進幾只黑天鵝,春天的一個周末,我和愛人一起去觀賞。我們先在管理處取來一本介紹黑天鵝的書,了解到黑天鵝一旦結為伉儷,兩情相悅,廝守終生。黑天鵝的背部羽毛曲卷如花瓣,尾端上翹時形似豎琴,仿佛在演奏著一曲浪漫的愛之樂曲。我們拍了幾組它們相偎相依戲水追逐的畫面,珍藏在相冊中。黑天鵝成了我們表達感情的一個符號。七夕節,愛人在網上為我訂購了一枚黑天鵝胸針;他的生日,我在蛋糕房為他定制了黑天鵝蛋糕。
暑期,學校組織參觀一個鳥島。我借了10本《鳥類圖譜》,讓孩子們兩三人一組,一邊閱讀,一邊參觀,觀察鳥兒的外形和活動,根據書上的描寫辨認鳥兒的名字,聆聽鳥兒的鳴叫,直觀感受“婉轉”“悠揚”“清脆”“尖銳”等描寫聲音的詞語。孩子們興趣盎然,在交流時很多專業術語來得極其自然,比如表達身體部位的頭頂、兩翼、胸側、眼周……表達顏色的赤紅色、橄欖綠、松毛黃、肉紅、土黃……表達活動方式的俯沖、懸停、棲息等,講起來頭頭是道又極其自然。在鳥島上讀書,文學和科普一舉兩得。
看過電影《奇幻森林》后,我們幾個家庭帶著孩子到野生動物園游玩,出發前我特意帶上《奇幻森林》的原著《叢林之書》。休息時,我組織孩子們分角色朗讀《叢林之書》的精彩章節。書中那些叢林野生動物形態夸張、性格各異,脾氣暴躁的老虎謝爾汗,足智多謀的黑豹巴西拉,憨厚的棕熊巴盧,狼孩莫隔利……孩子們的朗讀比哪一次都精彩,動情的聲調,還配上豐富的肢體語言,一點不亞于電影,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聆聽。感謝大自然為我們展現的奇異世界,更讓我們嘆服作者作為文學家非凡馳騁的想象力,雄渾的思想,杰出的敘事能力為我們帶來奇異的叢林世界。
鄰居家有一個小花園,孩子常去玩耍,在那里認識了蝸牛、蜜蜂、蝴蝶、蜘蛛等小動物,給他帶來很多樂趣。深秋,花兒們凋謝了,孩子忽然問了一個問題:小蟲子們怎樣過冬?它們會不會凍死?我把他帶到昆蟲館,讓他參觀“昆蟲旅館”。“昆蟲旅館”有實物,有圖片,還有制作方法。孩子認真觀看閱讀,用手機拍下文字,回家后在我們的幫助下,花了幾天時間用松木、枯木、氣孔磚、瓦片做了一個小型的“昆蟲旅館”,放置在鄰居的園中。這次動手不僅讓他認識了各種材料,鍛煉了動手能力,還激發了他的興趣,他又和同學做了幾個簡易鳥房,放置在小區的大樹上。
我要創作幾幅畫,參加市里“保護珍愛我們身邊的動物”展覽,從什么角度進行創作呢?12歲的法國小女孩所著的《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們》啟發了我,書中有大量她與非洲野生動物的圖片,文字簡潔點睛,很吸引人,如“用眼神和它們交流”“長頸鹿安詳地朝我走來”“大象有很強的記憶力”“同小狒狒難舍難分”……我到動物園去觀察動物,把這本書拿在手里,時時翻看,不再走馬觀花,而是像這個小女孩一樣,注重內心體驗,選擇幾種自己最喜愛的動物,找到每一種動物最打動我心靈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進行觀察創作。
坐在圖書館看書,心神安靜,專心致志,確實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式,但若能將看書與體驗結合起來,也許能更深地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以及書中的意義,在動物園看書,就是這樣一種正經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