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421001)
按照國家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各高校要加快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藝術設計專業因其實踐性強、多學科交叉、緊密聯系科技和經濟等特點,在校企合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有著一定的天然優勢。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長期達成,如何利用校企聯合的優勢資源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值得我們探索。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藝術設計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創新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在創新創業上具有一定天然優勢。目前,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模式為“創業教育通識課程+項目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創業教育通識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開設創新創業理論課程的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類型。項目培育是學生根據興趣和專長自行申請各類創新創業項目,自主選擇指導教師,經過項目實施、項目結題等環節完成創新創業模擬或實踐的類型。創新創業競賽是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團隊參加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類大賽,通過競賽培訓和參與競賽的過程達到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類型。
經過十多年的不斷探索,雖然很多高校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出臺了各種政策和管理機制,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但是高校在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上遠未成熟,存在諸多問題:(1)目前在校學生大多依托校內大學創業園進行創業,項目低端、技術型創新型項目少,缺乏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后繼缺乏專業指導使得創業難以繼續。(2)創業教育通識課程+項目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大多數仍是以教師帶領學生團隊實施完成,虛擬創業多,真正落地項目少。(3)目前課程體系既要滿足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實踐技能,在學時學分有限的情況下,創業所需要的財務、企業管理、金融營銷、法律等理論知識難以獲取。
創新創業教育包括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等創新素質以及創新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創業能力的教育活動,使其具有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1北京學者張秀峰、陳士勇對北京市31所高校進行北京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75%的被訪學生認為當前學校創新創業課程的設計并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效果,開設的課程更注重理論,能夠實際參與操作的內容太少,不切實際。2這一調查數據真實反映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尷尬境地。當前我國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各類型院校普遍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不少高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例如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和美克美家合作的新通道?錦繡侗鄉項目,就對地域文化研究以及產業轉化進行了思考和探索。面對市場對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與企業要進一步達成深度合作,將企業優質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共同探索合作共贏的緊密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新模式,提升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水平。
美國高校自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創新創業教育,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且完備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非常注重企業家精神培育和價值引領。百森商學院創新創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精神是一種思維、推理和行動方式,核心是創造、識別以及把握機會的能力。3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家和高管的人格魅力與社會責任感、企業文化和行業氛圍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喚醒學生的開拓性和進取性,使創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從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技能密集型轉變,從知識技能型向信息智能型轉變。一方面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益滲透藝術學科領域。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工科基礎知識薄弱,現有師資除了少量雙師型教師,缺少從業經驗的教師比例居多,更談不上實時掌握行業的新要求、新技術,使得學校教育滯后專業發展的現象日趨嚴重。殘酷的市場競爭,良性發展的企業一定是掌握了先進科技的企業,校企合作無疑能夠提高設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的科技含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藝術設計學科自身的綜合性、復雜性更是使得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在實踐中去完成、去修正,創新創業成果需要在實踐中去轉化。通過湖南、湖北較有代表性的設計院校的校企合作成果,可以看出企業成熟的管理、生產、營銷鏈條推進了創新成果的孵化,見表1。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經驗累積無疑又為學生未來的創業行為打下基礎。同時,成果的孵化又對科技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循環,見圖1。

表1 部分設計院校代表性校企合作項目

圖1 基于校企聯合的創新創業教育
為推動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的良性發展,堅持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校企合作,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
經濟社會發展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需求層次呈現多樣化趨勢,加上當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更加個性化,價值取向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要直面學生的基礎差異、個性差異與需求差異,建立校企聯合的分層培養體系,既保證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能夠使不同需求層次的學生通過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有所成。
當前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分為: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創新創業專業教育、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創業教育通識教育通常是由學校各相關專業老師來承擔,而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通過專業實踐教學,把創新意識和創業教育的理論融入專業課程中。4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則是由企業來完成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學校負責跟蹤動態和評估培養結果。根據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特點,基于校企聯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分層培養體系見表2。藝術設計專業中有的學生雖然專業能力不突出,但性格活躍、關注時事資訊、善于整合資源,有的學生屬于技術型人才,創新設計能力強,有的學生則對互聯網電商興趣濃厚。因此無論在通識教育的選修課還是在專業選修課中,可開設多門課程滿足學生需求。經過兩年的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是否繼續創新創業教育,表現出強烈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和創新創業暑假班,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在整個過程中企業和學校發現適合創業、能夠創業的人才,加上學生的自主選擇,在大四階段進入企業完成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分層培養的目的是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當作長期目標,而非短期行為,培養真正的創新創業人才,當這些學生進入社會成功創業后,又可以回到學校參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形成聯動效應。

表2 校企聯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分層培養體系
高校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培養一批富于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是新時期高校承擔的核心使命。5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質是創新型創業與增長型創業,重在推動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商業化。“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多領域地滲透,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經濟模式和社會生活發展的格局,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創新提出了新要求,也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新的創新創業的機遇。6設計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造型設計、視覺設計、面向個體的設計,未來的創新設計一定是服務與體驗設計,交互與過程設計,面向群體的社會化設計和面向商業模式、計算技術的設計,如圖2。學校和企業要緊抓創新設計內涵打造產、學、研高度融合的創新教育平臺,圍繞企業和社會需求做好創新教育。一是通過教師高水平的研究課題和校企合作項目,緊握學科發展前沿信息和趨勢,依托幾個高水平的科研課題和實際項目切實提高學生創新設計、創新服務的能力。二是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目前很多的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等缺乏持續性,創新成果在比賽后并沒有在市場中加以轉化利用。將創新成果申請新型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為今后的成果轉化奠定基礎,同時尋找合適的項目和機會完成成果轉化。三是通過解決企業實際需求,將創新研究成果直接轉化應用,服務于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成果的轉發也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新的信心與熱情。

圖2 創新設計趨勢
建設高水平的創新型產學研合作發展平臺。我國很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很早就通過校外實訓基地、校企協同創新中心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平臺,但是類型單一、形式雷同,并沒有根據各自學校學科特色和學生的實際特點設計個性化的實踐教學。并且大部分合作的企業僅能滿足實踐教學基本需求,企業自身的軟硬件條件暫時不能滿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這就需要學校根據藝術設計學科發展趨勢和本校的學科優勢,與知名企業、高科技企業達成共識,打造相對穩定、可持續的創新創業導師團隊,致力于長期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合作。
推動考核方式多樣化的評價體系改革。(1)建立多元化學分認定標準。把創新創業成果例如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暑假班、獲國家知識產權的成果、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按照不同的難度系數與課堂學分互通,以此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可學生創新創業的成果。(2)從課程考核、教學效果、創業狀況三個維度建立考核指標和評分標準。課程考核除了考勤和作業完成情況,同時注重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建立評價標準。教學效果一是從學生角度對學校的創新創業氛圍、提供的條件和平臺,構建創業教育效果考核指標體系,二是從企業角度對學校創新創業的舉措和學生創新創業的成果進行效果評價。創業狀況是學校對企業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成效進行考核。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
注釋:
1.鄭石明.大數據驅動創新創業教育變革:理論與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3):65-73.
2.張秀峰,陳士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基于北京市31所高校的實證調查[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36(3):95-100.
3.Jeffry A.Timmons,Stephen Spinelli.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London: McGraw-Hill,2003:39.
4.劉崢.藝術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調查和分析[J].北方美術,2014(2):88-90.
5.王延喜.基于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高校環境優化探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7(5):128-130.
6.孫寰,廖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藝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8):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