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310018)
“鎖具的發(fā)源地有兩個中心:一是兩河流域及埃及,以后傳到希臘、羅馬以及整個西歐,直到英倫三島,再到美國;一是中國,以后傳到朝鮮、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從這句話可看出中國是鎖具的發(fā)明地的源頭之一。在我國青海省出土的新時期時代的繩攀器,進一步驗證了中國鎖具有著上千年演變的歷程。中國古鎖散發(fā)的文化底蘊,使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
鎖雛形的出現是由于人們對財物的安全保護,古人以獸皮包裹財物再用繩反復捆扎,至此開始了對鎖具的探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鎖具也從最初實用的保護性衍生出首飾鎖、玩具鎖、文字鎖等更多功能性的鎖具,從笨拙的繩制、木質鎖向更為精巧、內部玄妙的金屬鎖發(fā)生著變化(圖一)。

圖一 中國古鎖發(fā)展歷程簡圖(繩制鎖、木質鎖、三簧鎖、首飾鎖)
在原始社會時,隨著私有制的萌芽,古人開始用地洞來保護自己的私有物品,并將其用石頭蓋住,從這個石頭開始,便有了鎖的意義。到了新時期時代,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人們對私有物品的保護愈加重視這使得人們對鎖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
在距今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了繩結鎖,繩結鎖是用植物皮或細藤制作的繩子。出于防護的需要,人們先把個人的貴重財物用皮毛包裹好,然后以牢靠的繩結系緊。等到需要打開個人的貴重財物的時候,就用最古老的鎖具雛形——“觽”將其解開。從卡約文化墓地出土的穿孔獸角可得知,“觽”最初是古人用骨、玉等制作的,人們用“觽”來打繩結以及將其解開,它同時具備著“鎖”和“鑰匙”的作用,用“觽”解開繩結可是說是譯碼開鎖的最初方式。
商周至春秋時,簡單的木質鎖已初見其形,其構件有:繩結、短木枝、木栓和木環(huán)扣。木質鎖是在兩扇門中線橫貫一長方形木栓并置一暗槽,通過活動木栓來開啟房門,但只有門內的人能開啟。礙于此局限,古人又鉆研出利用一管狀木質將其從外部插入,用這一管狀木質來活動內部的木栓來開啟房門,木質鎖相對簡單的結構,對中國鎖具的發(fā)展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春秋戰(zhàn)國時,由于封泥很好地繼承和發(fā)展了繩結鎖,被廣泛用于封緘一次性信件。魏晉之后紙帛開始盛行,“自對封泥,手連印署”的封泥制逐漸沒落,至唐代以后消失,這是“鎖”的一個另類。春秋戰(zhàn)國時出現了刑具鎖和金屬掛鎖,鎖具的制造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到了西漢,鐵質簧片鎖發(fā)展迅猛,金屬鎖被人們廣泛使用。漢代的簧片掛鎖構造的制造技術已是輝煌時期,但到了動蕩的東漢時期,鎖具的制造技術變得停滯不前,其形制與雕花圖案開始矚目,有了裝飾化的傾向。
鎖具的形制在東漢末年也有了多樣的設計,不再是單調的幾何形制。鎖具的材料也從之前的繩制、木質、青銅制延伸到了金、銀、黃銅等領域。在社會精神文化需求的進一步提升中,人們的關注點不再僅是注重功能性而是更多地開始關注鎖具的裝飾趣味,根據人們的需求以及對鎖具在裝飾方面的進一步發(fā)展改進,出現了偏裝飾性能更多的鎖具,這種鎖具的出現為之后單純作為裝飾的鎖具奠定了基礎。
明清時期是工藝美術民族風格發(fā)展的成熟時期,加上當時社會安定富足,中國古鎖也在悠長的歷史文化發(fā)展中出現了具有精神需求的首飾鎖。首飾鎖是一種佩戴在人們身上達到美觀和美好祝愿的配飾,沒有了傳統鎖具實用性的功能。可以說首飾鎖是一種具有純藝術性質的鎖具,它的形制與雕花都運用了具有裝飾作用的圖案,這些具有吉祥寓意的裝飾圖案都反映出了生活的重視和美好祝福。相傳只要戴上被人們祈愿祝福過的首飾鎖就可以使自己的孩子不受妖魔鬼怪的侵擾并保護著其靈魂。
中國古鎖在明清時,其主流市場份額開始被外國金屬鎖所搶占,后期鮮有進展,所以本文對中國古鎖的時間研究點至清代。
從上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古鎖所呈現出的材質、形態(tài)、作用都是不同的,從中反映了古鎖在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中不同的文化意蘊。古鎖的材質、工藝、造型、裝飾等方面深刻地體現了古代人民對美的欣賞和追求,也折射出了當時的歷史風俗。
周朝的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國家政權,開始實行位次尊卑的等級制,《禮記》規(guī)定:“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這是周代關于器物的使用數量數據。從古鎖的形制、雕花形態(tài)和材質都能反映出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使用不同匙孔形狀的等級鎖便是這種制度的有力證據,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等級鎖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的鑰匙孔的形狀。“一、0、工”,為無權無勢的庶民百姓使用,再多樣些的有“上、古、山”,為仕途商場之得意者所用,最復雜的當屬貴族統治階級所使用的鎖孔。鎖具上的裝飾圖案也因不同的社會群體而有相應的規(guī)定,如只有統治階級才可以使用龍和鳳這樣的圖案,而平民百姓只能使用常見的蟲鳥花魚。
人們一直希望鎖能保護財物的同時,也寄予對理想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人們渴望鎖能夠保護福氣,保護健康,保護情感。在崇尚尊老愛幼的中國,小孩的抵抗力弱,古人就將現實中的要求寄希望予靈物崇拜,譬如小孩初生時請工匠打制的長命鎖和百家鎖,民間對這兩種鎖有著保佑小孩除病去災和平安長大的習俗。長命鎖,取鎖住長命健康的寓意,以一紅繩穿上掛在小孩的脖子上,一般分為兩面,一面是刻有“長命富貴”、“文王百子”、“五世其昌”等祈求身體健康的吉祥話語,另一面則為象征各種長壽健康寓意的裝飾圖案,還有只刻有生肖的鎖面,孩子按自己的屬相進行佩戴。百家鎖,又名“百家保鎖”,只要一戶人家有了新生的孩子時,那么這戶就要問左鄰右舍籌備資金,然后請鎖匠打制“百家保鎖”,將其懸掛在孩子的帳子中或是佩戴在身上,“百家保鎖”多為象征著大富大貴的元寶形狀,在圖案上常以壽星、壽桃、鶴、蝙蝠等為主。這兩種鎖以其美好的精神內涵被人們所不能忘懷流傳至今。
中國的制鎖匠人將發(fā)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揉入到自己的鎖具設計中,汲取百姓的民間文化觀念和風俗信仰,如端午節(jié)時綁在小孩手腕的“延年縷”的風俗習慣。傳統的婚俗習慣中,鎖具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作為夫妻雙方定親的信物,新娘在到夫家前娘家會繡上一個精巧的布袋用來裝開啟嫁妝的鑰匙,在布袋戴上一般繡有寄托吉祥寓意的石榴、紅梅、百合、麒麟松子等圖案。女方上轎子后要用鎖把轎門鎖上,除了這個鎖轎門的習俗外,女方到了男方家后,婆家會給新娘一串代表接納她的鑰匙,也意味著允諾給了新媳婦一定的家庭地位和錢財。
中國古鎖不僅具有本身的實用作用,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隨著古鎖文化的消失,那種繁縟復雜的制造工藝、精巧的機關結構、雕刻書畫等技藝卻隨之淡化出歷史。在筆者調研時發(fā)現對于中國古鎖理論依據的文獻資料十分稀缺,實物的保存也十分稀少,中國作為鎖具的發(fā)明地之一,歷經世代鎖匠的推陳出新,它展現了古代人民的精神和文化面貌,正是這些人文情懷的注入使得中國古鎖散發(fā)出巨大的魅力。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中國古鎖逐漸退出了市場不被人們所重用。古鎖所承載的是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寫照,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現今人們研究古代的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參考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