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姝羽 韋香惠
(武漢工程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文創產品(即文化創意產品)是藝術衍生品的一種,通過對原生藝術品的解讀和重構,設計者以自己對原生藝術品的元素、美學特征、符號意義等的理解,將原生藝術品的文化元素與產品創意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文化創意產品。傳統漢繡與楚文化一脈相承,依托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這種獨特的楚文化和武漢地方文化,更加適合開發獨樹一幟的文創產品,但是目前漢繡的文創產品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阻礙其發展。
1.圖樣色彩老式,產品種類少
武漢地區漢繡的文創產品市場可以用“少、貴、老”來概括。少是指種類少,盡管曇華林有肖蘭刺繡館、楊小婷漢繡研究室等漢繡藝術館,但是里面展出的產品主要還是絲巾、錢包、荷包、扇子、鑰匙扣為主,除此之外便是大幅裝裱作品如肖蘭刺繡館代表作《土家少女》等,此類作品有些并不對外售賣,可售賣的大多價格高昂,普通消費者可以選擇的余地并不是很大。其中,普通的小物件如錢包、扇子等也在百元上下,對于僅僅圖個新鮮而購買的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游客而言,這樣的價格并不使人滿意。同時漢繡在表現上多是色彩鮮艷,圖樣淳樸,主要受到中老年婦女的歡迎,與年輕人存在較大的審美差異,在市場上所擁有的年輕群體和男性消費者較少。
2.制作成本高,周期長
現階段漢繡生產常見于“店廠合一”的模式,以湖北工藝美術大師王風梅所經營的“媚秀苑”為例,僅是曇華林一個小小的店面,展示、設計、制作和銷售等工作均在其中進行,包括銷售在內的主要工作人員為2-3人。手工藝品因其獨特、精美、細致更因其富有匠人的溫度而無法被機器完全替代遺憾,導致漢繡成本高昂又效率低。在一個快節奏的生活時代,盡管漢繡保留了手工制作,匠心傳承,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但是其漫長的制作周期和價格大大阻礙了它“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步伐。除此之外,令人遺憾的是,從行業產值來看作為全國漢繡制售中心的武漢全市漢繡產業的年銷售額不足500萬元與蘇繡的10億多元湘繡的4億多元相距甚遠。
3.沒有樹立文化品牌
武漢是漢繡最大的生產基地,然而在調研過程中也并未找到知名度高,廣受歡迎的漢繡文化品牌。品牌是現代社會文創產品的重要競爭力之一,沒有一個響亮的品牌,一方面,在產品的宣傳和推廣上就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沒有品牌,不利于向消費者傳播,也就不利于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更不利于消費者多次購買。另一方面,漢繡是武漢的一張名片,每一個來到武漢的人知道有漢繡,卻并不知道哪里的漢繡最好。
目前武漢地區漢繡店鋪:江欣苑社區漢繡館、漢繡精工坊、蘭繡軒、紅繡坊、媚繡苑有幾十家零散分布于武漢三鎮,大多屬于等客上門的粗放式經營模式,造成武漢繡品市場魚目混珠的亂象局面,對于初來乍到的人而言,有心挑選卻無從下手。
“新中式”一詞在學術界并沒有明確的界定,常用作于室內設計和建筑鄰域,強調傳統元素的再設計,是新時代下新思想的產物。本文中的“新”主要表現在新的設計思想和新的設計融入中華傳統元素所進行的再設計。盡可能的符合于當下的價值觀,恰當的處理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是“新中式”的意義所在。在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上進行圖案重構,以此將民族性與時代性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揚棄與創新同在的“新中式”表達。
傳統漢繡與楚文化一脈相承,依托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風漸漸發生了改變,新中式設計風格成為一股新風潮,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新中式在學界并沒有明確界定,一般是指在建筑或室內世界當中將中國古典元素與現代家裝設計相結合的風格,既講究中國傳統的綱常、對稱之美,布局陰陽協調,又融入現代極簡藝術的設計理論。色彩穩重但不呆板,造型輕巧但不輕浮,塑造寧靜致遠的氛圍,在舒適的基礎上保證整體的品質感和意蘊。新中式的理念給漢繡新設計提供了借鑒意義。傳統手工業的產業升級,設計上需要下大功夫,完全細化,拋棄傳統,毫無特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漢繡的再創作應立足于傳統,發展于新中式,結合楚文化和武漢地方特色,開發獨樹一幟的文創產品。
在產品種類上,除了服裝、屏風、絲巾、錢包等裝飾用品和生活用品,漢繡還有很多“用武之地”等待開發。文創產品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越發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就故宮開發的一系列文創產品而言,包含圖書、書簽、手工皂、絲巾、膠帶、手機殼等,種類齊全多樣,不僅在銷售上取得了不俗的業績,還收獲了消費者一致的好評。好的文創產品應該既有文化內涵也要貼近時代,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1.楚文化的提煉,結合網絡文化元素
楚文化色彩精致而典雅,從圖案構成來看楚俗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在楚文化美學中也常常能看到一些神秘古怪的意向組合,鹿角立鶴、虎座鳳鳥、人神雜糅等等。然而,隨著時代文化語境的變遷,滿足年輕消費者的審美和物質需求,不僅需要對楚文化的精髓部分作提煉,還需融入網絡文化元素,在設計理念上進行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以文創產品的方式進入到大眾的視野,更有利于將漢繡與生活連接、與現代融合,創造新時代下的漢繡傳承。
2.圖案重構
目前在傳統圖案應用當中,以“拿來主義”為主,缺乏創新,習慣于不同元素的堆砌,缺少對于圖案本身的理解和構造,這便是“新中式”存在的意義。在設計源的選擇上選擇了錦鯉這一代表物,其在新時代下代指一切跟好運相關的事物,時常出現于自媒體的社交環境當中,是好運氣的代表。
在設計過程中,如圖1所示的錦鯉賜好運,首先是在線條上區別于古典傳統的白描手法,將線條粗化凸顯線性美感,粗細不一的變化為圖案帶來更多的層次;同時在色彩上暖色與冷色的對比融合處理有別于中國傳統紋樣的色彩形式,形成具有特色的錦鯉紋樣,更具現代感和時尚化;其次在主圖形上放棄了簡約的幾何美感以古典美的中式風格呈現整體形象,使得古典與簡約之間的圖形組合更具變化。整體的圖案設計與漢繡一整套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扣的針法來表現,分層破色更加體現這種年輕色彩的融合。作品整體層次分明,對比強烈,更加吸引到快節奏生活模式下人們的關注。

圖1 錦鯉賜好運

圖2 錦鯉圖案的應用
多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漢繡傳承人的積極努力下,漢繡這項古老的非遺藝術正在振興當中,呈現出一定的繁榮景象。這一過程必定不是一帆撫順,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是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涵中不可拋棄的部分,民族藝術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部分。古老的傳統藝術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煥發新的生命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文化創意產業欣欣向榮,為漢繡這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