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言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減稅降費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去年政策基礎上,今年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要減負近2萬億元。其中,制造業等行業16%的增值稅稅率降至13%,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增值稅稅率降至9%,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可下調至16%。這些安排細致扎實,含金量很高。
一是規模可觀,力度空前。過去,減稅降費是克服危機影響所采取的一攬子政策的組成部分,但始終未成為主角。而在這一輪逆周期調節中,減稅降費成為核心措施。去年以來,減稅力度持續加大,2018年企業和個人減稅降費超過1.3萬億元,總規模超過預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加碼,目標達到近2萬億元。按照穩步推進增值稅稅率三檔并兩檔的思路,到2020年,扣除減稅生效的延后因素,真金白銀算下來,3年減稅“4萬億”綽綽有余。不斷累積的減稅規模,正在激發經濟內生活力,成為穩增長、穩預期的有效砝碼。可以說,減稅降費是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一項關鍵性舉措。
二是受惠面寬,普惠性實。這輪減稅降費觸及了所得稅、增值稅、社保繳費等主體稅費,其覆蓋范圍廣泛,因而對社會信心也產生了較大的提振作用。同時政策設計和執行過程更加細膩,今年減稅降費的目標有望實現“三個確保”,即確保大規模減稅降費落實到位,確保主要行業的稅負明顯降低,確保所有行業只減不增。這樣,使各類所有制企業普遍能從減稅降費中受惠,并對中小微企業實行普惠性減稅,讓民營企業有明顯的獲得感。
三是改革特征鮮明,內在邏輯高度一致。與過去投資占主角的“4萬億”不同,立足減稅的新“4萬億”凸顯了時移事易的變化,發展方位、目標在變,發展政策和工具也在繼承中演化。這一輪減稅降費以營改增為先導,鑒于外部因素穩中有變,逐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系統的減稅思路。在大力度減稅降費的同時,通過壓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加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收回長期沉淀資金、盤活存量資產等多種方式積極挖潛,騰出減稅空間,節用裕民。可以說,減稅降費與簡政放權讓利的政策脈絡一致,因而又是結構性改革的一項綱領性舉措。
面對經濟壓力、財政壓力、企業經營壓力等多重壓力,減稅降費是新條件下的創新政策抉擇。值得指出的是,減稅降費作用于逆周期調節是慢變量,輔之以必要的投資增量,才能形成應變托底的合力;減稅降費對于小微企業是及時雨,輔之以必要的融資扶持,才能激發創業的持久活力;減稅降費對于提質增效是催化劑,輔之以配套的結構性改革,才能更好地提振發展質量,挖掘發展潛力。
責任編輯:宗軍?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