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里門施佩格 斯文加·福克
若談及數字化與物聯網,德國工業往往不被看好:人們稱德國的產業轉型過于緩慢,已被他國競爭者拉開了很大的差距。事實真的如此嗎?在經濟由物聯網和數據所支撐的大背景下,德國果真已優勢盡失了嗎?
對此,德國給出了明確的回答:絕非如此!德國企業擁有的眾多優勢將為其創造獨一無二的發展機遇。但單純依靠這一點是不夠的。德國經濟昔日勇登世界頂峰得到的經驗已經過時,如今的產業發展模式亟待徹底改革。而能夠實現這一點的便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化、自動化,以及為人工智能不斷提供動力的海量數據,將成為推動德國未來經濟強勁發展的關鍵因素。
任何一家企業,若沒有意識到要將數據用于工作和生產流程的優化,并以此開發新的服務型商業模式,那么便會迅速被淘汰。務必謹記,客戶需求、乃至整個產業,每時每刻都在改變。
德國企業雖然對此有清晰認識,但并未做出反應。面對重大變革,它們中的許多都躊躇不前,苦苦找尋正確途徑。
而機遇正潛藏在其中。我們始終堅信,德國企業有能力克服這些困難,也有能力在物聯網的新時代中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前提是:企業必須樹立正確的目標。
如今的現實是:單靠機器互聯和數據搜集無法帶動工業數字化轉型。要想實現物聯網與“工業4.0”所能帶來的巨大經濟附加值,就不能僅滿足于“智能工廠”這一階段性目標,而要將目光放得更為長遠,在價值創造、商業模型和吸引客戶三大方面開拓新的道路。
在未來的工業中,物聯網將催生出前所未見的商業模式,企業從而得以另辟蹊徑,為客戶提供全新的價值:高度定制化的產品可作為“服務”出租,近乎實時地加以使用。但是其最主要的成果還是商業效益的顯著提升。例如,西班牙高速列車運營機構AVE利用數據優化行車過程與列車維護,現已將準點率提升至99.8%。而且還開辟出了新的市場:AVE如今可以將其提升列車準點率的技術作為商品對外銷售。
這正是德國企業應努力的方向——通過“智能”互聯產品(本例中為火車與軌道)、智能服務(列車維護優化)和新的價值定位(出售“準點率”)相結合,真正實現價值創造的數字化。但迄今為止,能做到這一點的先進企業仍屬鳳毛麟角。
機器數據何以成為德國工業的優勢?原因可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來看一組令人振奮的調查結果:全球范圍內由德國企業生產、出售和自用的各種設備總數突破了10億大關,相當于一個擁有超過10億部“終端”的物聯網,其中產生的龐大數據正等待著人們挖掘。
毫不夸張地說,只要坐擁這座“寶藏”的企業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創造更大的價值,其便能一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市場引領者——海量數據的無窮潛力,從“消費者平臺”領域的成功案例中便可見一斑:美國最大的四家互聯網公司憑借其極為豐富的數據資源,已然創造了超過德國國民收入一半的巨額價值。
如果德國企業對這座工業數據“金山”進行充分挖掘,那么必定能夠創造出更大價值。因為誕生于工廠、汽車和物流鏈的數據擁有比社交媒體及電商平臺的數據高出成倍的價值,畢竟后者往往僅適合被用于營銷宣傳目的。
其實在德國,已有許多企業著手利用這些數據拓展新的商機。它們有的開發物聯網應用,添加在機器或設備上,以數字化功能吸引更多客戶;有的創建了真正的“物聯網平臺”,通過云平臺搭載服務目錄(即Service Catalog)和支付服務(以便工業用戶按設備實際租用時間或工作成果付費),將大量設備同時連接在一起,其中博世(Bosch)、西門子(Siemens)和通快(Trumpf)等大型工業集團所搭設的專業平臺備受矚目。
但迄今為止的努力尚不足夠。行業先驅的嘗試大多僅局限于“個例”,上文提及的平臺僅有少數向第三方開放,并且總體的發展規模相當有限。最后,我們還需要關注一組使人警醒的數據:在用大筆資金投入建設物聯網平臺的全球受訪企業中,已有18%創造了高額的產業附加值;而在德國,僅有3%的同類企業做到了這一點,大部分德國工業企業仍對物聯網投資回報不足的問題感到困惑。這深刻說明了,德國企業并未運用起其擁有的巨大優勢。
在德國企業大多停滯不前的同時,其他國家已目標明確地朝著工業4.0大步向前,持續推進基于數據的商業模式創新。尤其是中國與美國近年來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部分領域已走在德國前面。
以各國IT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為例,德國的IT產業比率從2007年到2017年翻了一番,由8%上升到了16%;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IT業的比重則從28%提高至36%,而中國的數據在同一時期猛增了6倍,由原本的4%躍升至28%。那么德國經濟在這一時期的總體發展狀況如何?十年間,德國經濟的增長愈發依賴于汽車產業,如今以汽車為最主要發展動力的德企在國內50強中的占比已達到了60%,其從100年前延續至今的發展模式也逐漸失去效用。
中德美三國的不同產業結構同時也反映出了以下差異:世界上的大多數獨角獸公司,即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都來自于美國和中國。而全球最具價值的企業——其中多數平臺經濟為顯著特點——都將其總部設在這兩個國家之內。德國頂尖企業的市值如今正承受著巨大的下行壓力。
國家間發展實力的不均同樣還影響到了企業的競爭力。中國與美國的企業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發展前景廣闊的領域一路高歌猛進,部分企業也正持續大力投入平臺開發與運營。而德國似乎仍安于現狀,依舊將重心放在工程設計、產品服務卓越質量以及出口能力等傳統強項之中。
但僅憑這些強項已無法在不遠的未來占得先機。物聯網正以極快的速度對用戶需求、價值鏈、企業的生產與經營進行著變革,并同時為整個產業結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的競爭者變為合作伙伴,其他領域的公司如今變為了同業競爭對手)。德國企業需要一個新的發展策略,更準確地說:前文所提到的新戰略需要立即得到執行。
結合上文,這一新戰略可如此表述:將互聯機器、數字化服務和新的價值定位相互結合,是在物聯網時代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
德國企業其實已經擁有了實現這一點的部分前提條件,這可以從其生產的互聯機器、設備、產品及最新提供的數字化服務中體現出來。該發展趨勢最先起源于工廠設備供應商,隨后蔓延至汽車生產商,還影響到了工程機械等領域,例如:德國老牌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便自主開發了用以租借無縫混凝土泵車的數字平臺。
德國如今最為缺乏的,其實是全面推廣數字化的意愿和勇氣,是解決當下問題、帶動德國企業順利轉型到“工業4.0”的堅定決心。目前存在的問題中,比較突出的是缺乏寬帶通訊基礎設施、金融支持不足以及機器數據跨企業流通的障礙,但更為重要的是,缺乏有利于數字經濟轉型以及B2B平臺建設的企業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到2025年才能讓德國的工業企業登上更高的階梯,讓“德國制造”升級為“德國運營”,將德國機器與德國設備的全球聯網與實時支持變為現實。
為了促成現有產品經濟與服務經濟的結合,德國還需要付諸哪些努力?我們認為戰略答案在于,德國和歐洲工業應始終以客戶利益和團結協作為焦點,實現以下三大主題的緊密結合。
1.全新的智能產品設計。專為平臺經濟開發的機器與設備,即能夠借助軟件和數據不斷豐富自身功能的智能機器。
2.全新的數字化生產及工程實施方式。旨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實力,推動企業走向世界。
3.對運行中的產品和設備進行持續觀察、優化和調整的“運營”方案。其基礎為,企業需要擁有對產品和設備運行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的能力,且能夠隨時通過軟件對數據變化做出反應。滿足了以上兩點的企業可以將這一理念投入到實際的平臺開發中,并利用網絡效應不斷提升客戶價值——如此方能打造全新、全面的服務前景,并實現數字化商業模式的創新。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今德國仍可以把握住機會,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中保住“工業大國”的地位;如今德國企業仍可以利用其強項,在工業物聯網的大潮中建立機器的全球互聯、通過獨特的商業模式勇立潮頭。但最為重要和緊迫的一點是:德國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優勢,掃清最后的阻礙,明確目標,真正在物聯網的廣闊海域中揚帆起航!
(作者弗蘭克·里門施佩格(Frank Riemensperger)為埃森哲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地區總裁,斯文加·福克(Svenja Falk)為埃森哲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業務全球董事總經理;編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