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5月18日是澳大利亞2019年聯邦大選日,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投上自己的一票,按照傳統,他們會領取并吃掉投票站外烤著的“民主香腸”,作為獎勵。
場面看似和諧歡樂,選舉結果卻相當出人意料。95%的選票計票結果顯示,由現任總理、自由黨黨首莫里森領導的執政黨聯盟獲得眾議院74個席位,反對黨勞工黨獲65個席位。莫里森將繼續擔任下一屆澳大利亞總理。選舉結果公布后,美國總統特朗普迅速打來電話向莫里森發出祝賀。莫里森也在勝選演說中稱勝選是“奇跡”。
莫里森的當選令全世界媒體措手不及。自從2018年8月前總理特恩布爾被“逼宮”下臺,莫里森當選黨首就任總理以來,外界對他和執政黨聯盟一直不看好。近兩年勞工黨的民調一直領先于執政黨聯盟,根據“新科學家”網站的統計,就連4月大選開始后公布的16次民調數據,在主要政黨二選一的問題上,勞工黨都是領先的。
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反轉?首當其沖的問題發生在勞工黨的傳統票倉昆士蘭州。如同《衛報》澳大利亞專欄作家杰森·威爾遜分析的那樣:北部昆士蘭的政治一直不穩定,并受到民粹主義等誘惑。昆士蘭擁有煤礦資源,勞工階級眾多,居民面臨嚴重的失業和環境問題。勞工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將2030年之前減排45%~50%列為自己的執政目標,但略顯激進,引發了部分選民對就業等利益是否會被侵犯的擔憂。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民意調查顯示,29%的調查對象把“環境”視為自己最關心的競選話題。面對這種情況,現任總理莫里森的重點就是同時打經濟和環境牌,并強調其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在稅收方面,不同于勞工黨對低收入人群更大力度的減稅,莫里森和執政黨聯盟選擇對中、高收入人群同時減稅的政策,不易造成階層分化。同時,他也兼顧環保議題,除了宣布繼續進行煤礦開采,也承諾在2030年前減排26%~28%。

莫里森。
這種基于現實的方式,對于剛剛終結了經濟“無衰退”記錄的澳大利亞人來說顯然十分重要。此外,澳大利亞政局常年不穩,經歷了“10年換6總理”的折騰,民眾也渴望國家能夠實施踏實穩定的經濟政策。而勞工黨的“激進”和“變化”顯然沒有抓住民眾的痛點。還有相較精力充沛、善于活動的莫里森,勞工黨領袖肖恩直言自己“缺乏領袖氣質”,這或許也是勞工黨無法吸收更多選票的一個因素。
澳大利亞大選結果看似出人意料,細想又在情理之中。正如《紐約時報》所提到的那樣:“無論最終的勝利幅度如何,莫里森聯合政府的表現都可以說是民粹主義熱情的又一次高漲。這一熱情將特朗普總統推上了執政舞臺,也將英國推上了脫歐的道路。”
這一結果,一方面再一次證明了右翼思潮在全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澳大利亞人對于經濟政策連續性的渴望。盡管勝選,莫里森這次能否成功干滿未來的3年任期,還是要看他和執政黨面對民生問題的實際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