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陌
阿淼是廣東人,在這邊安家,一晃十來年了。上周末,阿淼邀請我們去她家做青團。阿淼家是拆遷后安置的聯排,二層小樓,前有小院。鵝卵石蜿蜒的小徑上,一棵臘梅開得細巧秀雅。相鄰兩家隔開也非高墻,而是整齊的一排細竹。阿淼說,別看竹子細小,春天發筍兩家人都吃不完。
那天去的是幾個女人,派誰揉粉?阿淼說:“別急,我把隔壁王哥叫來。”今天周末,他鐵定在家。一會兒,大塊頭王哥朗聲而入,捋起袖子大手三兩把,粉團揉成。阿淼教我們做團子,沾手的水里要滴兩滴菜籽油,做出的團子會光滑發亮;墊箬葉要光面朝上,那樣蒸熟才不會黏。阿淼跟我們說起去年大雪天,她和老公去英國看兒子,院里的鋼棚差點壓倒,虧了將鑰匙交給王哥,他幫我們將雪筢掉。我說:“阿淼你心真大,還能把家里的鑰匙交給鄰居。”阿淼說,隔籬鄰居就是人生的一副拐杖,有難時,借一下力就過去了。
那天蒸好第一籠青團,阿淼揀模樣周正的,裝了兩盤,先送她的隔壁鄰居。這樣的隔籬之好是我們古老文明的延續。
豐子愷先生有一幅漫畫,畫的是主人與好友在院中把盞言歡,其中一個正站起身招呼隔著籬笆墻的一位老翁,過來一起飲。畫中的意境很容易讓人想起當年豐先生與夏丏尊、朱自清等朋友在白馬湖畔生活時的情景。畫中題款詩圣杜甫的一句詩:“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說起老杜,他憂國憂民,也免不得詩酒唱和。他在家中款待大官李炎,把家里的酒都喝沒了,只好去問鄰居借:“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否?”他在《酬高使君相贈》里也寫過,“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米是朋友給的,蔬菜是隔壁鄰舍送來的。老杜的鄉居生活,潦倒是潦倒,好在有左鄰右舍相幫,總能撐過困窘。老杜對隔籬的接濟銘感于心,讀來尤為感人。
(摘自《揚子晚報》 ? 圖/趙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