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遠
手術室燈火通明,主刀醫生與助手聚精會神地進行手術。出于替病人省錢的考慮,主刀醫生沒有使用需要自費的超聲波刀和止血凝膠,而是用傳統方式。醫生雖然奮力完成手術,但第二天病人還是在重癥監護室里死亡。
醫院每月舉行死亡病例討論會,由于這位病人本身病情相當嚴重,與會醫生們對結果皆沒有質疑與責難,唯獨另一位資深外科醫生提出不一樣的見解:“病人術前已經病況不佳,還讓他承受四五個小時的長時間手術,這部分該不該檢討?既然手術不能避免,為何不使用超聲波刀。雖然說病人的死亡和是否使用這項工具不一定相關,但如果使用的話,至少確定能減少手術時間。”
“病人的家境不好,我擔心他們沒辦法負擔好幾萬的自費項目。”主刀醫生分辯道。
“經濟方面固然是現實的問題,但是你一廂情愿地認為病人沒錢,所以想要幫他省錢,省到最后命都沒了!況且你怎么知道他們籌不到錢?你怎么可以預設立場就不告知,連選擇的機會都不給他們?”資深醫生堅持己見。
下午,另一位外科醫生開始看診,他是腹腔鏡手術的名醫。“用腹腔鏡來切除膽囊,只要在肚皮上打三到四個小洞,就能完成過去得開十厘米大傷口的手術。現在還有一種最新的技術——單一切口腹腔鏡手術,只要在肚皮上打一個洞就能完成,疼痛度更低,傷疤更不明顯。不過要進行這項手術并不便宜,有一些醫保不報銷的耗材,需要額外的費用。”他很仔細地為病人分析不同手術方式的優缺點。
對于醫生所提的自費建議,每個病人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看起來經濟狀況不佳的病人對自費項目來者不拒,某些看起來像是有錢人的病人卻斟酌再三,不愿接受。無論病人最后如何選擇,他都尊重,依照病人的需求安排手術方式,也不會在醫療服務與態度上打折。
一位醫生不忍心讓病人多花錢,用最保守的方式治療;另一位醫生卻主張使用者付費,用高成本堆出高質量的醫療。兩者孰對孰錯,界限又在哪里?
(《生死一念:急診外科醫生的心靈筆記》 中信出版集團 ?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