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 凌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陜煤集團已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在一定程度具備了相應的基礎和條件,但在企業發展的質量、管理技術及核心競爭力等方面,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對此,陜煤集團應以“規模集中型、管理專業型、人力資本型、創新協同型、信息智能型、運營國際型”為發展路徑,全面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早日邁向世界一流企業。
在國家鼓勵煤炭行業提高集中度、加大重組力度的政策引導下,陜煤集團通過實施以擴大規模實力、集中產業資源、聚焦主業發展的“規模集中型”建設,進一步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拓展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奠定發展基礎,促進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按照煤炭大型礦區基地的開發主體要求,將礦區的基地建設與大型集團企業作為主導開發相結合,陜煤集團發揮綠色、安全、高效的先進開采、清潔轉化利用等優勢,以市場化重組及資源配置方式,在現有陜北礦區資源開發基礎上爭取優質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企業發展潛力,為陜煤集團在資源配置儲備及發展后勁上創造資源要素基礎條件。
結合國家煤炭“十三五”規劃,根據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2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的目標方向,大力推進實施兼并重組,豐富產品種類,提升企業規模,擴大覆蓋范圍,加快先進產能達產增效,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和資源掌控度,使上下游產業融合度顯著提高,經濟活力得到增強,產業格局得到優化,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按照大型煤炭企業產業鏈延伸的主體路徑,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煤電化一體、煤電多聯產及熱電氣多能互補等,加快由單一的煤炭礦業資源開發向煤炭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新材料、新能源,走精細化、高端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同時,提高循環經濟發展質量,圍繞煤炭核心資源發展工業廢渣等“三廢”利用相關產業,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提高資源產出效率,延伸企業價值創造鏈。
隨著陜煤集團規模化提升、主業資源聚焦、多元產業發展,對集團管控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推進“管理專業型”建設也就極為必要。
隨著陜煤集團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鏈條的延伸拉長,產業間的管理差異性增大、共性服務業逐步增多,對各類資源共享的要求程度也隨之增高。因此,急需改革管理經營體制機制,將共性生產服務業務重組為各產業共享平臺或中心,提供優質專業化服務,對優勢的產業或企業實施專業化、共享協作、扁平化管理,不斷提高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
以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為方向目標,圍繞發展戰略、產業特點和運營特色,重塑“分層架構、分類管控、分別發展”的管控模式,實行“小總部、大產業”格局,形成“陜煤集團總部——板塊公司——業務經營企業”的三級管理模式,明確界定集團總部核心職責,板塊公司、業務經營企業的權責主體與職能行使,從而在體制機制上實現授權、放權、歸位,職責界定更為清晰明確。
通過與世界一流企業的管理對標學習,明確自身差距,從而更有效地推動企業向更高水平靠齊,在經營管理實踐“優中達優”,尋求最優模式和標準。同時,組織全員參與向一流企業對標學習,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推動陜煤集團向一流企業看齊邁進。
陜煤集團以企業發展戰略為導向,持續推進人力資本管控水平提升,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構建面向全集團、全社會的人才建設與人力資本管理機制,建立全面聚納、開放流動的人才管理政策與機制。
優化人才管理機制,大力推進人才強企戰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集聚的體制機制。堅持市場導向和價值創造理念,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和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薪酬績效導向明確,實現“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原則,加強企業各級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推行公開招聘、競聘上崗、試用提職等競爭性選拔,建立領導干部動態的交流機制。加強集團總部管理人員與基層單位領導人員之間的交流,完善經營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的選拔(競聘)、管理、交流(輪崗)、考核評價機制,開辟多途徑、多層次干部上下交流渠道,為加快后備干部人才的選拔培養營造良好氛圍,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圍繞不同業務板塊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隊伍建設方案,打造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創新性人才、技能人才隊伍。同時,建立跨地區、跨單位、跨部門的人員調配機制,建立人才資源共享中心與平臺,激活集團內不同專業、不同崗位之間人員合理流動,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及人才共享,極大地實現人力資本價值和作用。
推進“創新協同型”建設的標志是在創新驅動基礎上形成最大限度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構建產業協同體系,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既是陜煤集團應有的發展優勢,也是集團化管理運行的內在要求。
發揮陜煤物流節點布局、“第三方支付牌照”、大宗物資進出優勢,緊抓參股的蒙華鐵路運輸大通道建設契機,加快陜北礦區鐵路、長江中上游物流節點的完善建設;以大數據、“互聯網+”為支撐,發展“鐵公水、鐵水聯運”等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產運銷高度匹配、路港直通、鐵公水聯運的大物流體系;建設大數據支撐下的綜合運輸、物流基地,以電商平臺綜合業務積極發展數字經濟,為煤炭、化工等主業優勢疊加、協同效應凸顯起到支撐作用。
探索產融結合的發展模式,堅持“技融雙驅”,打造企業財務公司、銀行、保險、期貨、信托、基金、租賃、擔保等綜合金融平臺,助力集團拓寬融資渠道,提升資金效率,盤活閑置資產,優化財務結構;同時,充分利用陜煤集團已設立的百億元私募股權基金在新行業、新領域中的跨界投資優勢,占據新產業、新領域。此外,加快上市企業培育,進一步提高資產證券化水平,促進陜煤集團實現蛻變轉型。
按照“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的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深化產學研合作,推進行業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積極發揮創新平臺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努力推動全員創新;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規劃關鍵核心技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集中解決一批制約集團公司乃至行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
“信息智能型”建設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陜煤集團加快推進“兩化融合”、管理模式創新,提高發展質量,推動“智慧化”陜煤建設。
不斷提升兩化融合水平,推進信息智能型建設。一是將行業可持續發展與陜煤集團企業管理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陜煤集團技術、產品、業務、產業衍生融合;二是推動“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深度挖掘客戶需求,形成產品到服務網的閉環生態,使陜煤實現從傳統的商品交易到以“服務交付”為主的產業生態運營的戰略轉變。
隨著集團經營規模業務擴大、管理鏈條延伸、市場競爭加劇和轉型發展的要求,圍繞信息化與平臺管理推動管理模式創新,圍繞信息化管理打造“智慧陜煤”。一是大力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具備綜合能力素質的信息化核心人才團隊,支撐集團管理創新。二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和動態優化升級機制,借助于數字化、物聯網、無人機、移動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優化人才保障機制和信息技術的動態優化機制。三是搭建開放式平臺推動創業創新,將智能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與管理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為提升陜煤集團發展質量提供支持保障。
不論從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出發,還是從大型企業集團的自身發展出發,“國際化”都是重要戰略取向。陜煤集團積極推進“運營國際型”建設,促進國際化拓展。
緊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圍繞意向投資國家或地區,積極實施“走出去”。從陜煤集團的優勢主導產業,產業互補或產品配套出發,選擇投資集團或國內有較強需求的產業或產品,滿足集團或國內市場,以降低經營風險。
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陜煤集團針對意向地區做好扎實的前期準備及相關研究工作,對各項投資政策及相關法規探究吃透,同時建立起相應的人才團隊保障。此外,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項目合作探索實踐,建立起與當地政府、民眾之間的信任,為陜煤走向國際化奠定基礎。
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模式,積極尋找一流的戰略合作伙伴,加快拓展國際業務,促進集團現有存量轉型升級和未來增量融合發展,將集團打造成國際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