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摘要】目的 探討對結腸息肉患者行內鏡下進行診斷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所收治的結腸息肉患者,共94例,患者接受診療時間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內鏡下的診斷和治療,回顧性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所有接受手術治療的94例結腸息肉患者,手術全部成功,手術成功率為94例(100.00%),經過術后3個月的隨訪,患者并未發生復發。結論 對結腸息肉患者行內鏡的診斷和治療,能夠得出準確的檢查結果,并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術后并未發生穿孔以及出血等并發癥,更加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關鍵詞】內鏡診治;結腸息肉患者;術后穿孔;術后出血;復發率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6..02
結腸息肉作為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外科疾病,臨床認為,主要是由于腸道黏膜慢性炎癥的刺激所致,患者出現局部黏膜增生和肥厚的情況,進而形成的一種病變類型,具有隆起樣的特點,若未及時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將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近年來,伴隨我國內徑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手術治療當中,具有創傷小以及出血少等特點,能夠有效預防結腸癌的發生,對于結腸息肉患者的治療意義十分重大[1-2]。本次研究抽取我院所收治的結腸息肉患者,共94例,患者接受診療時間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內鏡下的診斷和治療,回顧性分析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術后復發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均經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和許可,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抽取我院所收治的結腸息肉患者,共94例,患者接受診療時間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內鏡下的診斷和治療,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44例,最大年齡66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35.54±9.76)歲。患者均表現出腹瀉、腹脹、腹痛、便秘以及便血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發病類型:64例(68.09%)單發,多發30例(31.91%)。發病部位:12例降結腸,19例升結腸,31例乙狀結腸,25例直腸,7例橫結腸。息肉形態:30例亞蒂性息肉,33例廣基性息肉,31例蒂性息肉。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31例增生性息肉,50例炎性息肉,13例腺瘤性息肉。
1.2 診治方法
使用奧林巴斯公司cv-260系統內鏡儀,使用德國公司生產的Icc200型號的高頻發生器以及APC300的氬氣刀,電凝功率調節為25~45W,電切功率調節為20~40W。
手術操作方法:首先,協助患者完成常規的檢查,檢查患者息肉的具體位置、大小以及具體形態,適當調節高頻發生器的電凝時間和電壓大小。對于息肉大小為0.5~1.0 cm的息肉,則需要灼燒1~2點;對于息肉為1.0~2.0 cm的息肉,則需要灼燒1~3點;對于息肉大于2.0 cm的息肉,則需要灼燒3~4點,根據患者情況可以反復灼燒。根據患者息肉蒂的具體形態進行適當的切割,切割時可以適當保留蒂長根部0.5~1 cm左右,對于蒂短患者來說,則需要于患者蒂部以及息肉的交界部位使用套圈,對于無蒂息肉,則需套于基底上方位置。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用電凝進行切割,當觸電一旦出現白色煙霧,并且黏膜變白,患者息肉中的血管凝固后止血成功后,快速切斷。在進行灼燒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切割的深度和力度,避免出現腸壁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術后確保患者臥床休息24 h,術后1 d禁食,術后7 d給予流食,觀察5~7 d后方可出院。
1.3 臨床觀察指標
回顧性分析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術后復發率。術后并發癥的觀察指標包括:術后出血、術后穿孔等。
1.4 統計學方法
觀察指標確定后,將研究對象的指標數據通過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進行測評,總結歸納并分析結腸息肉患者涉及的各項數據資料,計數資料采用(n,%)進行統計描述,采用x2檢驗進行統計推斷,若實驗對象之間的數據在計算后顯示P<0.05則說明數據差異顯著至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手術結果
所有接受手術治療的94例結腸息肉患者,手術全部成功,手術成功率為94例(100.00%),一次性切除64例(68.09%),二次切除24例(25.53%),三次及三次以上切除6例(6.38%)。
2.2 術后情況
患者術后并未發生穿孔以及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其中,5例患者出現術中出血的情況,及時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并使用鈦夾進行止血,10例患者術后4 h出現腹部疼痛的癥狀,患者于術后7 d,腹痛等癥狀全部消失,治愈并出院。經過術后3個月的隨訪,患者并未發生復發,復發率為0(0%)。
3 討 論
結腸息肉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下消化道黏膜隆起所引起的一種疾病類型,患者將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腹瀉、腹脹、腹痛、便秘以及便血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來說,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3]。對于結腸息肉患者來說,伴隨時間的推移,患者病情隨之不斷加重和惡化,將會增加直腸癌癌變的發生幾率,結腸癌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腺瘤性息肉所致,其中,炎性息肉的幾率為55%左右,其次分別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幾率分別為30%和15%左右[4]。目前,臨床上對于結腸息肉通常利用內鏡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包括:酒精注射法、微波凝固法、冷凍法、射頻技術以及高頻電灼法,近幾年來,伴隨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高頻發生器技術也隨之愈加完善和成熟,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結腸息肉的治療過程中[5]。
本次研究經過大量的分析和討論,充分得出以下的結論:所有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手術全部成功,手術成功率為94例(100.00%),患者術后并未發生穿孔以及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其中,5例患者出現術中出血的情況,及時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并使用鈦夾進行止血,于術后7 d治愈并出院,經過術后3個月的隨訪,患者并未發生復發,復發率為0(0%)。本次研究首先對于患者結腸息肉的具體部位、數量以及大小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選擇適當的電流值。采取高頻電凝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能夠利用電凝使得患者息肉的局部組織溫度得到升高,破壞了息肉中心血管,達到止血的效果[6]。與此同時,還能夠使得息肉組織發生變性、壞死以及切除,并且根據患者息肉蒂的情況適當使用圈套,對于蒂小的患者則需要使用圈套進行輕柔而又緩慢的收縮,避免并未切除導致蒂部受到機械性的斷裂,進而出現大量出血的癥狀[7-8]。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蒂部較短或者無蒂的患者來說,在進行息肉電凝的治療過程中,需要注重切割的深度和力度,主要是由于息肉大多懸置于患者腸腔內,能夠避免灼燒患者的腸壁。
4 結 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結腸息肉患者行內鏡的診斷和治療,不僅能夠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還能夠確保手術的安全性,患者手術后并未發生穿孔以及出血等并發癥,值得臨床的廣泛應用和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秀紅,譚鵬生,劉雪莉,等.血吸蟲病和非血吸蟲病結腸息肉的臨床特征及診治[J].中國地方病與預防雜志,2018,33(05):565-566.
[2] 泰衛平,聶國際,陳夢杰,等.中國西北地區兒童結直腸息肉內鏡診治的臨床研究[J].中華內鏡雜志,2018,24(05):95-98.
[3] 黃培英,雷云霞,劉 慧.結腸息肉中醫藥診治進展[J].新疆中醫藥,2017,35(06):123-125.
[4] 王 洋,金忠芹,武慶斌.兒童結腸息肉臨床診治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7,35(11):860-863.
[5] 陳 偉,張月華,葉學勇,等,內鏡治療結腸息肉373例臨床分析[J].國際消化疾病雜志,2017,37(02):128-130.
[6] 李 雪.無痛結腸鏡下治療結腸息肉電切除手術的臨床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10):171-172.
[7] 張國來,孫俊軍,李江樹,等.52例結腸息肉患兒的診斷和治療[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16(01):63-64.
[8] 劉 璐,王大勇,陳 巍,等.兒童結腸息肉590例診治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5,14(04):298-301.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