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翔宇
【摘要】目的 探究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行CT和普放檢查的診斷效果。方法 擇取我院CT科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進行檢查的75例經病理檢查確診的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患者參與研究,本組患者分別進行CT和普放檢查,比較兩種方法的診斷結果。結果 CT檢查對疾病的診斷準確率98.67%高于普放檢查8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T檢查對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的診斷效果更理想。
【關鍵詞】CT檢查;普放檢查;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臨床診斷
【中圖分類號】R81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6..01
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各種影像學技術也得到了優化和進展,目前在臨床多種疾病的臨床診斷中應用較多。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主要病因包括結核病、肺癌等,需要及時發現、及早治療以控制病情,可見該疾病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1]。為探究該類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本次擇取人民醫院CT科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進行檢查的75例經病理檢查確診的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患者開展不同形式的診斷方法比較研究,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CT科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進行檢查的75例經病理檢查確診的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患者參與研究,其中男47例,女28例,年齡25~74歲,平均(50.3±2.4)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1.4±0.8)年。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肺癌22例,結核病12例,炎性病灶23例以及良性腫瘤18例。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和患者的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患者已成年;語言功能和智力正常。
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組患者分別進行CT和普放檢查,其中CT檢查方法如下:患者行平臥位,使用螺旋CT對其胸部進行平掃,在病灶處進行加強掃描,對比劑選擇碘海醇。參數設置為200 mA電流,0.8 s/周的掃描周期,512×512矩陣,傳輸和分析圖像。
普放檢查方法如下:患者行X線機進行正位攝片和側位攝片。參數設置為500 mA電流,50 kV電壓。本組患者檢查后選擇至少2名有豐富經驗的影像學醫師進行閱片,以保證檢查結果準確性。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標準,比較兩種方法的診斷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統計學計算軟件版本選擇SPSS 17.0,計數資料選擇卡方檢驗,表達方式為百分比形式(%),當計算值P<0.05時,提示差異明顯,統計學內認為有意義。
2 結 果
CT檢查結果顯示肺癌22例(100.00%),結核病12例(100.00%),炎性病灶22例(95.65%),良性腫瘤18例(100.00%),診斷準確患者74例,診斷準確率98.67%;普放檢查結果顯示肺癌21例(95.45%),結核病10例(83.33%),炎性病灶20例(86.96%),良性腫瘤16例(88.89%),診斷準確患者67例,診斷準確率8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792,P=0.016<0.05)。
3 討 論
以往臨床中診斷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的方法以普放X線攝片檢查為主,該種方法在肺癌、肺結核等疾病的診斷中有較為良好的效果,對該類疾病早期診斷有積極意義,但是該種檢查方式有一定的放射性傷害,且難以有效對腫瘤性質進行分辨,故有較高誤診率[2]。CT檢查是繼X線之后被廣泛認可和應用的檢查方法,為探究兩種檢查方法對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的診斷效果,本次擇取75例病理檢查確診的患者開展相應研究,結果顯示CT的診斷準確率更高(P<0.05)。探究原因發現CT檢查時不同病變的檢查特征有差異,肺癌以致密性孤立球形陰影為主,有高度一致性的正側形態。病情進展后腫瘤會向四周浸潤,可發現病變邊界出現短小的毛刺和粗糙的邊緣,可高度結合病灶邊緣密度,有分葉狀形態和清晰邊緣,周圍可見鈣化表現[3]。良性腫瘤和炎性病灶的CT表現有相似性,特點包括中密度,邊緣模糊,個別患者有清晰毛刺形邊緣。炎性病灶患者可見病灶內有肺部紋理貫穿,有胸液和粘連或肥厚的胸膜,可以此為據鑒別其與良性腫瘤。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肺部孤立性球性病變的診斷中使用CT檢查效果更理想,能夠有效分辨不同病灶性質,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效果確切,故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田春艷.CT檢查與普放檢查在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臨床診斷中的價值體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1):189-190.
[2] 于 廣.研究CT檢查和普放檢查診斷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對比[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05):30-31.
[3] 韓立平.CT檢查與普放檢查在肺部孤立性球形病變臨床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34):59-60.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