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我和《知識窗》結緣有十七年了,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緣分。回想起歷歷往事,至今仍覺回味無窮。
那是2002年春天,單位創辦內部刊物,為了增加可讀性和趣味性,每期都會辟出2個頁碼轉載報刊美文。出于鼓勵大家多讀書、讀好書的初衷,領導要求每個部門每個月至少要推薦2篇稿子,稿子一經刊用,會獎勵推薦者50元薦稿費。
錢雖然不多,但一下子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紛紛從《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上摘錄文章。由于這些都是婦孺皆知的“街刊”,上面的稿子雖然都是佳作,但也是大家讀過的,不僅時間上有滯后性,而且再轉載到內刊上豈不是“三手貨”?更不用說稿源同質性太強,反倒不大好用了。
當時我還未結婚,有一次到女友家玩,看到她家訂閱的《知識窗》2002年第2期有篇《他們都需要一個家》,篇幅雖然不長,但情節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況且未曾在其他刊物上見過,便立即摘錄下來推薦給內刊。
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己當初并沒有把薦稿當成一回事,沒想到一星期后內刊通知我用稿了,并在次月兌現了50元薦稿費。拿著這筆錢,我和女友一起搓了頓肯德基,比吃海鮮大餐還要興奮。
嘗到了甜頭,我便一發不可收拾,從此每期不落都要從《知識窗》摘薦稿子,刊用率在同事中名列前茅。別人向我討教經驗,我說不是我稿子選得好,而是《知識窗》辦刊質量高。在當時,與《知識窗》類似風格的期刊很多,競爭也很激烈,但它始終出類拔萃。這其中原因有很多,在我看來,雜志社重視培養編輯和作者隊伍是重要因素。
僅過了三年多,隨著國家清理整頓內部刊物,領導說公安局是執法單位,更要帶頭響應國家號召停刊,我的薦稿工作便就此偃旗息鼓。那時我也結婚了,妻子鼓勵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你看了那么多別人的好文章,怎么不自己創作投稿呢?”
一語點醒夢中人。幾年間從《知識窗》汲取的營養,讓我積累了一定的理論功底和文字功底,也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覺得可以到更廣闊的舞臺上一展身手了。于是,我開始向地方報紙副刊投稿,連續上稿的成就感使我體會到,創作并非難于登天,只要善于學習就會有所收獲。
終于,我叩響了《知識窗》的大門,但起初并不順利。我意識到,正是《知識窗》的高標準、嚴要求,才確保了辦刊質量,贏得了讀者的口碑,只有自己本領過硬,才能得到編輯的賞識。我收起自滿的情緒,老老實實地閱讀和練筆,期間參加了2008年的工商管理碩士聯考,考試中要求以“原則”與“原則上”為議題寫一篇論說文, 《知識窗》豐沛的素材使我駕輕就熟,幫助我考上了東南大學,在課堂上進一步拓寬了眼界學識,豐富了知識結構。
經過多年準備和鍛煉,我的寫作有了長足的進步,稿子逐漸進入編輯法眼,打響了第一炮,《快樂儲蓄罐》被《知識窗》2008年第4期刊用。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以后每年我都有數量不等的原創稿件在《知識窗》上發表,不少還被各大報刊轉載,2011年第6期首發《沙漠里的鹽水蝦》還選入了初中語文教輔讀物。
光陰如梭,一晃十七年過去,衷心祝愿《知識窗》乘著高質量發展的春風,努力當好紙質媒體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