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選錄了大量文質(zhì)兼美的詩歌。學習這些詩歌,對于陶冶學生的性情,開闊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點撥式教學法更有利于詩歌的學習,值得推廣。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學習;點撥式教學;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6-010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095
詩歌大都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根據(jù)我多年教學初中語文的經(jīng)驗,詩歌的教學應以朗誦、點撥為主,不宜過度講解,這樣效果更好。因為,一首短詩,可講的不過一二處,如面面俱到逐字逐句講解,則可能會限制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想象,反而影響到學生對詩歌的多層面理解。同時,根據(jù)初中學生學習詩歌的情況,點撥式教學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 精講體現(xiàn)詩歌靈魂的詞
在詩歌中,總有一兩個承載詩歌靈魂的關鍵詞,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尋找這些關鍵詞,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探究詩歌的靈魂。在學生無法準確把握這些詞的含義時,教師可做點撥,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
比如,教學杜牧的《泊秦淮》時,在學生整體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后,引導學生尋找代表作者情感的關鍵詞“猶”。讓學生討論這個“猶”字的內(nèi)涵,理解把握作者在本詩中表現(xiàn)出的對國家命運的關切、憂慮及對當時世道的憤慨之情。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感悟出了“猶”字蘊含的豐富情味——形象地表現(xiàn)了晚唐統(tǒng)治者重蹈覆轍,正沿著亡國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歷史的教訓,現(xiàn)實的情況和注定滅亡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這樣整個詩歌表達的內(nèi)容和作者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又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運用最準確、最富表現(xiàn)力的字眼“漸欲”“才能”加以描繪和渲染西湖風光,動態(tài)地表現(xiàn)出春天“亂花淺草”的勃勃生機。只要學生抓住了這兩個詞,理解了這兩個詞在詩中的含義,整個詩歌所描繪的西湖蓬勃的春意就不難領悟了。
二、點撥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
詩歌的句子大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著重講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以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并體會語言的精妙。
例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意思是日驅黑暗,春趕寒冬,只要努力,明天會比現(xiàn)在好。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再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句。從字面意思來分析,作者描寫的是山西村的自然風光,蜿蜒曲折,忽明忽暗,令人心曠神怡。但是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不光是贊美自然風光,而是通過自然風光之美,抒發(fā)自己此時的情感——對前途命運抱有很大的希望,同時也表達著一種樸素的哲理——世間的事物是相互依存,不停變化的。當人們陷入絕境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希望之光,告訴人們世間事物變化的哲理。通過學習這首詩歌,學生會受到勵志教育,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對待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三、引導學生感悟詩人情感
詩歌是作者濃縮了的情感的藝術表現(xiàn),要把理解詩人情感貫穿在詩歌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只有抓住了詩人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nèi)涵,才能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比如杜甫的《望岳》中,“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反映了詩人英姿勃發(fā)的情態(tài);“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不僅表現(xiàn)泰山之高,萬峰仰視的雄偉壯觀景象,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出作者不怕艱難,敢于知難而上,俯視困難的氣概,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的情懷。
四、要著重講藝術特點
詩歌運用的藝術特點是作者表現(xiàn)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學生在學習詩歌時了解其藝術特點,有利于進一步理解作者通過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受到感染和教育。
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可著重讓學生體會意境的新奇感。這首詞只寫了夏日郊游歸途中的一個片段,抒寫片刻之間美的感受,卻有人物,有場景,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意境幽遠,別具一格。學生只有進入這種意境,才能真正體會到詞中反映出的女詞人的豪爽襟懷,熱烈情感和充滿青春活力的性格特點,才能真正領會到本詞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
五、要向學生點撥詩歌中的用典
詩歌用典是一種普遍的手法,而典故又包含著特定的故事和哲理,所以講解詩歌中的“典故”便于學生了解詩歌內(nèi)容,感悟作者情感。
比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兩句,上句用向秀作《思舊賦》的典故,暗含對舊友的懷念;下句用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暗示貶謫時間的長久和因人事變遷而產(chǎn)生的生疏、悵惘的心情,這兩句用典含義十分豐富。
又如,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是陳后主所作,被稱為亡國之音的舞曲,也應給學生點清楚。
在點撥式教學的同時,還要重視詩歌的誦讀。已背誦了的詩歌,在閑暇時間復誦一回,像人們平時唱歌一樣,對我們心靈上的補益是無限量的。
參考文獻:
[1]孫琴.對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反思[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8).
[2]曹加忠.詩味說與中學古詩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王天福(1960.10— ),男,漢族,甘肅臨洮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