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董文強
【摘 要】歷史街區的特性決定了自身對于文化產業來說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文化產業相較于其他產業而言有著更加強烈的聚集傾向,文化產品的創意、生產、銷售往往能夠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完成,歷史街區的空間地理環境恰好與之契合。歷史街區特別是民族歷史街區積淀著豐富的歷史和民族文化,是城市保持文化延續性的重要載體,而文化恰恰是促使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之下,歷史街區內的各個產業業態以及參與階層應充分利用先進互聯網技術抓住這一機遇,依靠文化產業這一朝陽產業確保所在城市的文化脈搏得以延續。
【關鍵詞】民族歷史街區;文化產業;西安回民街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9)01-0127-006
一、歷史街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可行性分析
國際現代建筑學會(CIAM)在1933年通過的《雅典憲章》中首次提出了“歷史街區”的概念。歷史街區是指城市中保留遺存較為豐富,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較多文物古跡、近現代史跡和歷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1 ]通過對歷史街區概念的研究,可以總結出歷史街區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規模性,歷史街區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建筑群體;二是具有歷史性,歷史街區的主要物態表現就是歷史建筑遺存,這是區別于其他城市建筑的主要特征;三是具有文化延續性,歷史街區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活化石”,是這個城市文化傳統的“記錄者”,歷史街區能夠較為完整地展現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促使城市的歷史延綿不絕;四是具有完整性,所謂完整性指的是歷史街區不僅包括以建筑遺產為表現形式的靜態物質遺產,還要有以內部居民交際活動為表現形式的動態非物質遺產,二者缺一不可。
民族歷史街區除了具備普通歷史街區的基本特性外,還具備民族性,它不但見證了城市發展歷史,更是經歷了少數民族在城市中的發展壯大史。民族歷史街區中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豐富多樣的少數民族飲食、特色民族建筑和民俗生活,完整保留了這個民族的文脈和場所感,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記憶成為研究少數民族發展歷史的重要資源。
歷史街區一般都位于城市的黃金地段,擁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市場的逐利性使得開發商趨之若鶩,出現大量歷史街區被拆除的現象,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歷史街區的原始功能正在逐漸退化,在保護歷史街區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如何保證歷史街區與城市發展步伐保持一致成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歷史街區對文化產業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文化產業相較于其他產業而言有著更加強烈的聚集傾向,文化產品的創意、生產、銷售往往能夠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完成,歷史街區的空間地理環境恰好與之契合,為文化產業提供創作空間、生產空間以及銷售空間。同時,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最大區別就是除本身具有經濟屬性以外還有文化屬性,“文化+產業”的雙重屬性是文化產業的顯著特征。歷史街區文化底蘊積淀深厚,是城市保持文化延續性的重要載體,民族歷史街區更是見證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而文化恰恰是促使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能夠為文化產業從業者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文化產業的發展會賦予歷史街區更加鮮明的文化氣息,將更有利于促進歷史街區的提升發展,能夠讓城市在文化遺產保護與特色文化傳承上獲得雙贏。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促使傳統與現代交匯,既能確保建筑遺產完整留存,為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增添歷史韻味,又可以盤活歷史街區的建筑地理空間和公共空間,增加其開放性和多樣性,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街區重新被激發活力,也符合政府對當地經濟和文化的期許。
城市歷史街區按照功能一般可以分為“居住型歷史街區”和“商業型歷史街區”,或兼具兩種功能,西安回民街就屬于這一類型。無論何種歷史街區,雖然功能不同,但在保護和發展上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在保證歷史街區基本功能不被破壞的基礎之上再做提升發展。像居住型歷史街區正是因為土著居民的世代相傳,才能使得歷史街區除了大量的建筑遺存以外還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保護歷史街區首先要保障其基本功能的恢復”這一理念已被大部分歷史街區所接受并付諸實踐。歷史街區通過功能置換,不但保證了建筑群體和建筑風格的完整性,為發展文化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開設主題博物館提供物質依托,還能挖掘臨街店鋪的商業功能,在實現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的同時滿足現代城市的消費需求。
放眼全球,不難發現較為成熟的文化產業聚集區在發展初期就表現出了對歷史街區的偏好。紐約曼哈頓的蘇荷藝術區就是在廢棄的工業廠房內發展壯大起來的,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將工業建筑遺產重塑成為風格獨特的文化產業聚集區。不可忽視的是,在蘇荷藝術區的發展壯大過程中政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紐約政府通過立法確認蘇荷區為文化藝術區,保持了自己的“工業時尚”特征,從而享譽全球。縱觀國內,北京的南鑼鼓巷、成都的寬窄巷子都是在著名的傳統歷史街區基礎之上設計、改造和發展起來的,歷史街區的文化脈絡、地理空間與文化產業相互交融,在重新塑造歷史街區的同時也與所在城市有機結合,成了新的“城市名片”。
二、西安回民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作為十三朝舊都經歷了歷史的風云變幻,深厚的文化積淀讓西安這座古都在我國的西部大地上熠熠生輝。西安市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有著千年歷史的回民街是回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地。回民街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盛唐時期的長安作為享譽世界的大都市吸引著世界各國商人特別是中亞、西亞的商人通過絲綢之路來此經商,長安城內的“百官衙署所在地”——北院門成為前來經商的穆斯林最早的聚集地,他們在此修建清真寺,形成回民街的最早雛形。至宋朝,已經在長安穩定下來的穆斯林繼續聚集在回民街,回民街形成了“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街區形態,從而吸引了更多的穆斯林前來經商、生活。至明清時期,許多外省的回族人也遷入長安城并在回民街居住,至此“回民街”已經基本形成。
回民街是西安市面積最大的歷史街區,位于舊城區西北角,是由多條街道組成的歷史街區,包括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化覺巷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隱藏在回民街深處的化覺巷,它是回民街里明清時期傳統居民院落保存最完好的巷子之一,巷子里老宅子的門洞都雕刻著阿拉伯文字花紋,滄桑的青石板、精美的磚雕、別致的牌匾,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給回民街增添了不可言說的歷史氛圍。回族人民有著“依寺而居”的歷史傳統,回民街有十余座各個朝代遺留下來的極富歷史價值的清真寺,化覺巷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大寺等著名的建筑文物,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成功融合,是中國建筑史上的瑰寶。
除了悠久的回族文化、古建筑文化,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回民街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秦腔、皮影戲和有“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交響樂”之稱的城隍鼓樂等,這些經過歷史長河淘洗后遺留下來的文化資源成為回民街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
1.文化旅游。歷史街區的組成要素包括有形的歷史建筑和無形的文化遺傳,這一切都為在歷史街區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優勢條件。旅游的本質是主動地、參與性的體驗活動,活化歷史街區豐厚的文化資源發展體驗性文化旅游業才是根本,也正符合我國現階段旅游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向體驗型、參與型轉變的發展趨勢。西安回民街形態各異的清真寺將中國古代建筑風格和伊斯蘭建筑風格完美融合,像高家大院、安家民居這類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賦予了回民街獨特的魅力,為觀光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回民街內享譽全國的特色小吃更是讓游客流連忘返,羊肉泡饃、涼皮等各色陜西小吃無不展示著豪邁的西北風情。
但是回民街在發展文化旅游業的過程當中,對于文化內涵的挖掘還不夠深入,整體來說缺乏參與性和體驗性,無法充分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首先存在 “沿街一張皮”現象,游客停留時間很短,時間約在2~3個小時,過夜游客極少,游客到達不了縱深院落,許多院落多被閑置。同時公共設施區域與居住區域混雜密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欠缺,游客體驗較差。長期以來回民街的開發和保護過度依賴財政撥款,造成開發保護資金不充裕的問題,面臨著招商引資力度不夠的困境。
2.文化商業。保護歷史街區及其環境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幫助它保持并強化其傳統的功能。[2 ]周文彰也曾在第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主題論壇上提出:發展歷史街區不能“無中生有”,要“舊事重提”。[3 ]回民街最早是由異域商人匯集經商而形成的,對于此類具有商業性質的歷史街區來說,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商業功能不退化,而有效途徑就是發展特色文化商業,歷史街區在繼續承擔起商業職能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同時,賦予傳統商業文化新的生命力,同時也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產品。
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回民街也逃避不了商業形態不夠豐富、文化旅游產品單一的命運。現今回民街內的店鋪多以經營古玩字畫、手工藝品、餐飲為主,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個人租賃經營的店鋪同質化相當嚴重。在回民街的發展歷史上,老字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老字號的店鋪陳列、經營方式都是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字號由于自身傳統的組織形式和主管部門的不重視,大部分老字號都面臨著經營困境,正因如此,回民街內老字號店鋪難尋其跡,部分借用老字號名義經營的店鋪,也僅僅只是借用老字號的一副牌匾而已,缺乏應有的“商魂”。
3.主題博物館。主題博物館模式以保護利用為前提,以現代博物館理念為指導。通過建筑遺產的再利用而修建專門的主題博物館,可以保留舊的建筑形態以及設備設施,讓原本已經廢棄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建筑再次發揮經濟作用,同時滿足了市民對于精神文化層面的訴求。[4 ]歷史街區豐富多樣的建筑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世人的再次認識,同時,當地居民與外來游客也希望撥開歷史的神秘面紗對其一探究竟,主題性博物館成為展現歷史街區的古建筑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平臺。回民街上的博物館主要是以展示秦腔、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靜態歷史建筑為主,參觀者并不能參與其中。
4.文化創意。文化創意產業的創造活動多以尊重歷史文化創造的成果為基礎,從過去汲取靈感,進行再創造,體現了現代人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的精神。[5 ]15西方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多集中于像紐約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大都是因為文化氛圍的熏陶而自發形成,作為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精華的歷史街區能夠為創意階層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民族歷史街區除了具備一般歷史街區的特征外,還具備獨特的民族文化景觀,蘊含著民族風情和文化氣息,這都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基礎。
回民街現有的文化創意產業包括特色手工藝、皮影戲等民俗表演。民間手工藝者聚集在回民街,將這些傳統技藝展現給世人,并融合現代技術將其發揚光大。不可忽視的是受地域、經濟環境的影響,回民街內的創意產業基礎薄弱,像時尚設計、動漫、文化創意產品生產等高附加值的新興文化產業在回民街內基本無跡可尋,而這些產業才是就地吸納就業人員、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力。
三、文化產業視角下西安回民街提升發展的路徑探究
(一)協調各方力量共同參與
歷史街區是傳統文化延續和傳承的物質空間載體,也是當前日益復雜的城市社會經濟環境下多元主體利益博弈的場所,歷史街區特別是民族歷史街區在依靠文化產業提升發展的同時必然會造成多元主體的介入,需要多方社會關系的參與,牽涉到當地政府、居民、文化產業從業者等各方利益,各方協同發揮自我角色職能,方能使歷史街區的開發保護進入良性循環。
西方國家歷史街區保護工作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主要是因為健全的管理機構和完備的法律體系,所以在歷史街區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要明確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需要在尊重市場的同時進行文化產業業態引導,加大回民街的市場化運作程度并完善競爭機制以吸引文化產業從業者,在文化產業從業者的渲染下,歷史街區的文化產業氛圍將逐漸濃厚,又會吸引著更多的文化產業消費者和文化旅游參觀者。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回民街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及文化產業從業者前來。另外政府需要不斷加強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回民街除了商業性質,還行使著居住功能,廣大居民是回民街發展歷程的重要參與者。政府理應協調好街區發展規劃和社區居民之間的利益沖突,讓社區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歷史街區的發展當中,保證歷史街區內的社區居民和文化產業從業者獲得最基本的“安全感”,讓他們參與到歷史街區的保護與開發當中,還可以強化社區居民的歷史文化保護意識。社會力量也應該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重要參與力量,政府應從法律政策方面給予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以鼓勵,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歷史街區的保護和發展當中。
(二)加強互聯網技術的運用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但不可忽視的是僅單純依賴自然資源進行重復勞動即可獲得的初級文化產品的情況依然大范圍的存在。在歷史街區發展文化產業往往容易走入這一誤區,即過度依賴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僅僅發展文化旅游業,紀念品制造、售賣等單一產業。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應該成為文化產業必須選擇的道路,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思維已滲入到各行各業和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網絡概念會一步一步接管我們的世界” [6 ]96,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互聯網思維的滲透運用、互聯網平臺的強勢推廣、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
歷史街區的保護和開發已經引起了各個城市的足夠重視,在歷史街區發展文化產業時要避免出現資源浪費、創新不足的同質化現象,所以在發展過程當中需要將互聯網的體驗思維、營銷思維等運用其中。充分利用好網站這一宣傳展示平臺,進行實時營銷,使用VR虛擬技術讓網站瀏覽者體驗身臨其境的游覽感受,獲取更加全面的旅游地信息,游客可以佩戴智能眼鏡,實現旅游場景自動識別和主動感知,方便游客全方位的體驗,了解景區資源和歷史文化。還可以將回民街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整合成共享數據庫,既能夠方便游客游覽時進行查詢,又可以為主題博物館的同業交流提供便利。另外,大數據的運用也必不可少,運用大數據可以更加科學地分析客源情況,梳理供需關系,為精準營銷提供科學依據。為保持回民街風貌的完整性,老字號門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礎之上,在互聯網思維下充分運用互聯網提供的營銷和交易的新渠道,使得老字號在互聯網時代煥發活力,進一步擴大老字號的影響力,使古商城的商業功能更加完善。
得益于互聯網的存在,創意產品的生產、銷售都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大數據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能夠讓創意階層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得到更為精確的把握,為不同消費群體提供符合其消費習慣的定制化產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將回民街內的產業鏈打通,從而構建符合回民街發展現狀的產業生態鏈,使回民街的文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三)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
理查德·佛羅里達教授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提出了“3T”理論(Technology,Talent,Tolerance),即技術、人才、寬容度,這是發展創意產業的基本要素。文化產業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新,而創新的主體則是人才,拋開區域因素考慮,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整體都存在人才稀缺的問題,處于產業鏈頂端的文化產業需要的是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高級人力資本已經受到了各方的重視,怎樣培養人才和吸引人才成為重中之重。行業現有的人力構成就存在專業型人才缺失,過多人力資源集中在重復性的簡單工作當中,人力資源供給方面也存在著單一型人才過剩的問題,擁有專業技術、專業知識以及專業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供給不足,這種現象在回民街的文化產業發展當中更為嚴重。文化旅游與文化商業從業者的學歷水平都不高,這就使得他們在接受互聯網技術以及互聯網思維等方面存在著障礙。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缺失,直接后果就是創意產品生產不足,所以在歷史街區發展文化產業,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才問題。正常情況來說,歷史街區因為自身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會對文化產業從業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除此之外,還要提供優厚的創業條件才能夠使創意階層留下來。管理階層更加需要既懂專業技術知識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要下大力氣引進專業人才,從職業規劃、生活保障方面給予支持,有讓人才前來的吸引力的同時還要有讓人才留下來的動力。在注重引進人才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所在地的高校資源,聯合當地大中專院校設立專業培養基地,根據歷史街區的發展實際培養復合型人才。
(四)推廣升級特色產業
目前,回民街內的店鋪以特色小吃、土特產、古董字畫、工藝品為主,同質化嚴重,不能充分展現自身民族化特性。回民街的回民文化還可以與西安著名的盛唐文化相結合發展工藝品制造業、傳統文化藝術業,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充分展示回族傳統生活風貌和文化習俗。引入咖啡吧、書吧、影吧等休閑業,鼓勵夜間休閑業的發展,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便利的周邊配套。吸引老字號回歸設店,恢復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開放產品生產過程,展示具有特色的產品,同時還能夠讓廣大游客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讓游客參與到皮影、線戲的表演當中,親身體驗習得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獲得旅游體驗的同時還能夠加深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許多游客初到西安時并不知道回民街,只是在游玩之后對回民街有了較高評價,所以當地政府對回民街的宣傳力度還應加大,利用西安旅游大市的影響力,帶動回民街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另外還要發揮回民街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傳承意義,在當地居民、游客參觀的過程當中,回民街的相關文化產業承擔著啟蒙教育的作用,充分發揮回民街的精神和文化的傳承意義,促使回民街的文化產業得到良性發展。
四、結 語
有別于一般的歷史街區,民族歷史街區除了擁有頗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遺產,還有大量的以當地少數居民為主要載體的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技藝、民俗傳統等。在民族歷史街區內依托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更好地優化其中的空間地理環境,有助于文化脈絡的延展,除了能夠保證歷史街區的居住功能以外,其商業功能和文化功能也逐漸活化,使歷史街區得到提升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林,阮儀三.蘇州古城平江歷史街區保護規劃與時間[J].城市規劃學刊,2006(3).
[2] [英]斯科塔·喬福.歷史環境的保護和歷史地段的發展[J].國外城市規劃,1995(1).
[3] 周文彰.不能用長官意志代替專家意見[EB/OL].(2013-01-05)[2018-10-11].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105/104014191202.shtml.
[4] 顧大冶,徐臨心,黃慧芬.建筑遺產再利用背景下的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工業建筑,2018(2).
[5] 樓小燕.工業遺產型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區的演化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學院,2013.
[6] [美]凱文·凱利.新經濟規則:網絡經濟的十種策略[M].劉仲濤,康欣葉,侯煜,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THE ANALYSIS OF UPGRADING AND DEVELOPING ETHNIC HISTORICAL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DUSTRY: TAKING XI'AN HUI MIN STREET AS AN EXAMPLE
Zhang Qian,Dong Wenqiang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district determine that they have a natural attraction to the cultural industry which bears more attractive orientation than other industries. The creativity, production and sale of cultural products can be finished at the same time and in the same place.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 conforms to it coincidentally. Historical district, especially ethnic historical district, bears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y ar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the city to maintain cultural continuity whilst culture is the core element tha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various industrial formats and participating groups in historical distric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advanced Internet technology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relying on the cultural industry which is referred as a "sunshine industry" to inherit the urban cultures.
Keywords: ethnic historical district, cultural industry, Xi'an Hui Min str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