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博

2019年5月16日,享譽世界的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先生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從業70余年,其設計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絕大部分備受贊譽。1983年,他獲得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獎項普利茲克獎,更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筑的最后大師”。
貝氏設計的建筑作品極具特色。審視這些地標,可以發現它們共享著一種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涵——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詮釋傳統;但沒有讓傳統停留在符號象征層面,而是融入環境,生發出生機與活力。細查貝聿銘一生的故事,便可發現這樣的風格與情懷源于他獨特的人生經歷。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其祖上貝家是名門望族,家族成員中不乏顯赫的名字,家族人才濟濟的盛況延續十幾代而不衰。童年時,貝聿銘常去在蘇州獅子林的祖父家里玩耍,中國古典園林的形象與氣質就此深深嵌入他的腦海,并在此后的建筑設計生涯中,成為他長久的靈感源泉。
高中畢業后,貝聿銘的父親出于家族傳統的影響,希望他去英國攻讀經濟學。但是當時貝聿銘一心所系的卻是建筑藝術。1935年,貝聿銘赴美國留學,先后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求學,并于1946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
離開校園后,貝聿銘前往紐約發展,從地產開發企業的公寓設計做起,后與好友開設建筑事務所。令貝聿銘聲名鵲起的作品是肯尼迪圖書館。這座圖書館被譽為美國建筑史上名列前茅的佳作之一。
貝聿銘堅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他的設計風格獨樹一幟,既有來自中國建筑傳統的影響,又有西方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熏染。他將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語言。
因此,他設計的建筑常能穿越時光遷轉,同時讓人們感受到歷史和文化與當下生活的勾連。1978年,貝聿銘設計了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其外觀使用了中國傳統家具的榫卯結構,而室內設計則借鑒了中國園林景觀。其間呈現出的創造性的文化融合,為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1982年,他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作為中國內地第一個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建筑作品,對中國本土建筑設計的發展起到過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貝聿銘并沒有長期停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題上,而是不斷踏出自己的舒適區,追求新的突破。他在一些建筑設計中追求強烈的幾何形體特征,被業內人士譽為“貝氏幾何”。
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貝聿銘的設計風格逐步走向成熟。留在世間的則是無數充滿活力與生機的經典建筑作品:肯尼迪圖書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宣布,由貝聿銘負責巴黎盧浮宮重建計劃的設計工作。此事一度引發反對風潮。但貝聿銘表示,自己對古老的中華文明耳濡目染,因而能夠理解尊重另一個古老文明傳統的重要意義。他頂著壓力完成了以玻璃金字塔入口為代表的改建工程設計和改建工作。今天,新的盧浮宮外觀早已成了世界聞名的偉大建筑形象。其與埃菲爾鐵塔可謂雙峰并峙,一同成為巴黎的標志。
作為一名美籍華人,貝聿銘的設計哲學,以及他的為人處世之道,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講究中庸,更講究天人合一。他的設計工作,因而很注重呈現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2002年,已經85歲高齡的貝聿銘接受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工作。他極為看重博物館與周圍環境和文化氛圍的共鳴,遂將蘇州園林的古典調性與博物館的現代意涵完美結合。這一工程不僅成為蘇州當地的標志性建筑,也成為貝聿銘自己最珍愛的作品之一。
毋庸諱言,貝聿銘作品的一部分,在初面世時引發過爭議,但最終大多承受住了時光的洗禮和考驗,進化為經典。作為國際建筑界著名的先驅者,他設計、改造的建筑作品有逾百處,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少都成為當地的地標和重要文化景觀。
貝聿銘的設計工作,融合了中西傳統與藝術品格,事實上也成為中西文化在對撞交流中尋覓到一條完美化合路徑的實體表征。
(作者為本刊文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