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
塑料的發明,為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球塑料年均增長率保持在8.5%。到2016年,全球塑料產量達3.35億噸。我國是世界塑料生產和使用大國,且進一步增長的潛力十分巨大。
然而,塑料在使用后,一部分由于收集處理不及時而進入環境,發生破碎、降解,給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帶來嚴重環境污染。近年來,我國開展的多次大洋和極地科考中,均在海洋中檢測出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究竟是什么?其危害何在?該如何防范、治理?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長期從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方面研究。她介紹,學術界和管理者普遍認同,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在各種海洋介質中均有存在,包括生物體。
據自然資源部報道,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樣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2018年初,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承君等人在南極鮑威爾海盆開展科學考察。他們通過船載泵取得500升表層海水樣本,用顯微鏡觀察時,也發現有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
根據全球科研人員的實地調查發現,從近海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大洋深處,海洋微塑料無處不在。
“不管是水體還是沉積物,從海表到海底,以及海洋沉積物中,都發現微塑料的存在。”王菊英表示,2017年他們實驗室開展過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約76%的魚類腸道、消化道都檢出有微塑料。
微塑料是近年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環境問題。2016年,聯合國環境大會將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問題等同于全球氣候變化等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相關國家和環境組織還出臺了行動措施和法規。
中國是最早頒布限塑令的國家之一——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此外,國內相關海洋環保法律法規、條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也要求加強塑料陸源入海污染防控,嚴控塑料垃圾入海。
王菊英表示,國內實施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方案有效減少了陸源和海源垃圾輸入,固廢特別是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也從源頭上防止陸源垃圾入海。
就塑料回收利用率排名而言,歐盟30%,位居第一;中國25%,位居第二。而世界平均回收利用率是9%?!耙虼?,中國在固廢回收利用的相關措施上還是較為有力的?!蓖蹙沼⒄f。
王菊英表示,今后將從研究方案、加強監測、科學評估、社會參與、宣傳教育以及國際合作等6方面開展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并應加強海洋垃圾監測,掌握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分布規律,開展相關領域科學研究,更加科學地評估海洋垃圾的環境影響,特別是微塑料對海洋生態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另外,還要加大社會參與垃圾分類的支持力度,加強塑料垃圾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推動公眾參與,轉變消費方式;參與應對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國際進程,積極推進全球海洋垃圾治理?!蓖蹙沼⒄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