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雙初
如果將時間往回推,不用掐指,我知道至2018年我進城生活已整整20年。
走過20年的時光,我所居住的小城發生了巨變。小城變大了,由資水北岸擴大到了資水南岸,南岸過去是典型的鄉村,20年里隨著四座跨河大橋的陸續建成,現在與北岸老城區已完全融為了一體。這意味著當年提出的響亮口號“再造一個縣城”的目標也已實現。
小城變高變美了,過去只能在沿海一些大城市才能見著的高樓大廈,現在在小城隨處可見,就占比而言,一點也不比大城市少。小城也變干凈衛生了,2016年成功創建成了省級衛生縣城;而后,小城一鼓作氣,乘勢而上,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前不久已順利通過了技術評估,小城擁有國家衛生縣城的牌子指日可待。每到夜晚,我們的小城燈火輝煌,人流如織,城市的現代化氣息與大城市幾無差別。
更令人開心的是,幾天前小城通往省城的高速公路正式宣布通車,汽車從小城到省城用不過兩個半小時便可抵達長沙,我們這個偏遠山區與省城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方便了前來考察的領導,更方便了我們自己的出行。
20年里,伴隨著小城的舊貌換新顏,我自己的小家庭也發生了大變樣,有了寬敞明亮的住房,妻子把一家子打理得熨熨帖帖,兒子從一位幼兒園的孩子,一路成長,一路順風,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這是在鄉下工作時我連夢都沒有做過的。當初進城,我有些猶豫,怕小城開銷大,養不活他們娘兒倆,是妻子鼓勵我:“你只管進城吧,一切包在我身上。”事實證明,妻子是對的。
進城的那一年我正好30歲,對一個人而言,這是干事創業的黃金年齡。感謝我的工作,讓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干了事,也得到了認可。但回顧這些年,我感覺我還沒有成熟,或許永遠也不能輕言成熟,捫心自問,我成績太少,教訓很多。我覺得我經常做錯事,經常在檢討,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比皆是。但我又很清楚,許多事不是我不想做好,真正要做也不是做不好,這中間很復雜,三言兩語講不清。講不清,我就不講了,繼續努力,爭取在變老之前讓自己變成熟。
我的心情常常是很矛盾的,我也反思過,得出的結論是矛盾的根源在于自己胸襟太小。胸襟太小,是因為知之太少,知之太少是因為讀書太少,這歸根到底還是只能怪自己,怪自己不夠勤奮,沒有用功。20年里,我讀過一些書,也寫過一些零星東西,但2018年沒讀什么書,也幾乎沒有寫作,光陰全部在閑聊和落寞中浪費掉了。這是真正需要反思與深深自責的。人生在世,都在追求心靈自由,這不僅僅是文學家的愿望,也是政治家的夢想。到了50歲,我才開始悟出一點歷史上那些文學家創作時的孤獨,才開始略懂一點蘇東坡、陶淵明。可這世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凈土,逃避不是辦法,憤世嫉俗更無出路,只有認真適應才是良策。
進城20年,我感覺人的成長與小城的變化不成正比,小城發展太快,而自己太慢。仔細一琢磨,我才發現只有不成正比才算正常,因為小城的發展凝聚著眾人的力量。幸福都是干出來的,唯有努力,唯有不斷檢討,方能期待有所進步。
(摘自《益陽日報》 ? 圖/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