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慢跑或散步后發現腿會疼,休息一會兒會好轉,常以為是運動過度或上了年紀造成的。其實,運動后的下肢疼痛、麻木,很有可能是下肢血管病變引起的。
五分之一的老人
有血管病變
血管病變是器官老化導致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出現血管病變的概率也逐漸增高。據國外數據統計,大于55歲的人群中,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有血管硬化或狹窄閉塞的癥狀。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莫偉說,下肢血管病變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開始時沒有癥狀或是有輕微癥狀,此時做檢查可能并沒有異常。隨著病情發展、加重,患者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癥狀,即走一段時間就腿痛、腳酸、感覺很累,休息后減緩。再進一步發展,可能就會出現靜息痛,即靜止狀態下感覺下肢疼痛,尤其是晚間疼痛明顯。
到下肢血管病變的后期,下肢遠端,即腳趾部位可能會出現潰瘍、壞疽、變黑、如燒焦一般。此時患者通常都非常痛苦,不僅疼痛難忍,而且無法站立行走,嚴重影響生活。
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莫偉提醒,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癥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以及吸煙都會增加下肢血管病變的概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發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而且一旦發生病變,截肢的風險比其他患者高5~10倍。所以有以上高危風險因素的人群要格外注意預防,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壓,及早戒煙,同時加強下肢的鍛煉。
摸足脈自查下肢血管病變
莫偉表示,由于下肢血管病變的癥狀較為典型,也提示心臟、大腦等其他部位的血管健康狀況,所以一旦出現下肢血管病變,很有可能其他部位也已出現相應的病變。老人在家可以做一些小測試,檢查下肢血管的健康狀況。
摸足脈:輕輕摸人的足部足背正中最高點,能感受到脈動。平時能摸到這個足部的脈搏,證明我們的動脈血一直通到了足背部,說明下肢血管通暢。但如果走一段路之后再摸,摸不到這個脈搏,可能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動脈血管狹窄。
看顏色:平躺在床上,把雙腳抬高至45度左右,保持60秒,然后觀察自己的兩條腿。如果有一條腿蒼白,提示肢體供血不足。恢復正常坐姿,正常人的大腿皮膚顏色10秒內會恢復正常,如果恢復時間超過45秒,提示這條腿已經發生了缺血癥狀。(摘自《家庭科學·新健康》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