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華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這是我國民間從前流傳的俗語,可是有奇跡出現了,那就是南開中學的十幾個學生劫下了一些大兵的步槍。
大約在1924年的時候,馮玉祥的國民軍進攻天津市,和李景林的直隸軍(屬奉軍系統)在天津屏障的馬廠對峙很久,天津市內居民一日數驚。
有一天早晨九點多鐘,忽然有群同學從西南城角跑回學校,喊著說:“敗下來了!”于是學校急忙關大門,鎖便門。伉乃如、喻傳鑒、尹劭頌、章輯五、王九齡、孟琴襄和會午晴諸位主任馬上開緊急會議,組織護校團以防夜間敗兵的侵襲。
因為南開中學曾進行過軍事訓練,所以學校的槍庫中除儲有教育槍之外,尚有一些真的槍械。于是,南開中學就在校內住宿生中招募了十幾名會打槍的同學,擔任護校義勇隊職。當時這些青年小伙子精神抖擻,勇氣百倍,尤其是“老郭矩”高頭大馬,步槍一背神氣十足,羨煞那些白面文弱的小“P.Form”(南開學校的同學指“小白臉”的專有名詞,北平叫作“泡”,東北叫作“豆包”)。
大約在下午兩點多鐘的時候,校外的街上傳來槍聲,而我們這些不知深淺的孩子卻跑上“中樓”看熱鬧,正好看到五六名敗兵背著步槍,拿著砍刀,挎著匣槍,剛從千祥鞋莊搶劫出來,正在砸寶聚成水果店的門,并向店中放了兩槍。事后寶聚成的小胖子說,當時他們把他的頭發掃去一扎,幾乎腦殼開瓢。所幸我們在樓上“觀戰”,未被發現。
正在這個時候,尹主任和王主任喝令我們急速下樓,以免遭遇危險。這時那些護校的勇士也都展開工作,活躍起來。他們豎起梯子在那墻壁較低之處和街上的敗兵搭上了“交情”,勸那些敗兵繳槍,換上便衣,帶著盤費還鄉。這也是敗兵求之不得的事,因為穿著軍裝無處可逃。于是他們繳出步槍,扔下軍裝,穿上便衣拿著幾塊大洋揚長而去,可是他們的匣槍帶不走了。
(摘自《民國三大校長》岳麓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