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華
廣西有“天然綠色大棚”的美稱,適宜蔬菜種植
良好的光溫條件使得廣西的蔬菜品種較為豐富,近年來,為了迎合北方市場,廣西調整了蔬菜種植的品種和規模,主要以白菜、辣椒、番茄等在北方市場受歡迎的品種為主。根據《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廣西26個縣(區)被列為蔬菜產業重點縣,作為冬春季節全國蔬菜供應的重點區域。
田東縣祥周鎮中平村位于右江河谷腹地。剛剛上任的村支書盧能成熱情地帶我參觀中平村的香蔥產業。盧支書說,目前中平村香蔥產業屬于分散性種植,沒有土地流轉,也沒有合作社,造成信息和流通不暢。2017年蔥價一路下滑,降到了3.4元/公斤,這讓村民叫苦不迭。
痛定思痛,村里決定成立香蔥專業合作社,不再盲目跟風,走科學管理之路。離開中平村時我看到,剛剛成立的合作社已開始運作。盧支書說,他們第一步就是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進行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生產。
如果說中平村的香蔥種植業還處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分散經營狀態,那么我在平果縣太平鎮所看到的蔬菜產業就太不一樣了。
太平鎮通過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戶各自經營的模式。目前,全鎮果蔬種植面積將近兩萬畝。村民韋素云告訴我,這里原來有她家的三畝土地,被公司租用之后,每年可以拿到租金。她也來到公司工作,一小時8元錢,一天下來可以拿到幾十元工錢。
“百色一號”是中國首條“南菜北運”鐵路綠色通道
據《廣西日報》2018年報道,廣西是中國最大的秋冬菜生產基地、重要的“南菜北運”和“西菜東運”生產基地。廣西秋冬種蔬菜播種面積和調出量在南方各省區中均位居第一。那么,大批量的蔬菜是如何一路北上,流通全國的呢?
廣西蔬菜的流通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各顯神通。但是,要說運輸規模之大,行駛路程之遠,當數“百色一號”果蔬專列。
百色地區是廣西最大的果蔬基地。為解決“南菜北運”中大規模流通的難題,2013年百色市提出開通“百色—北京果蔬綠色專列”的建議。2013年12月11日,該專列運行,被中國鐵路總公司命名為“百色一號”。這是中國首條“南菜北運”鐵路專線直通車,沿途除車輛技術檢查外,不停靠、不讓車,直通北京。據介紹,果蔬專列已實現由最初8個冷藏箱到目前25個冷藏箱的增長。
防城港市看到了“百色一號”強大的運輸能力,率先加入編組行列。他們先將防城港的海鮮、果蔬等運到南寧南站,裝入集裝箱,然后等待“百色一號”將海鮮、果蔬集裝箱拉入編組,一路到達北京大紅門站。為與“百色一號”專列相配套,總投資49億元、占地面積1500畝的重大工程“中國—東盟農產品交易中心”也已經完成了一期建設。
“百色一號”是中國實施“南菜北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環節。“百色一號”如今已實現了與中歐班列(中國南寧—越南河內)的跨境集裝箱直通運輸的銜接。這意味著“百色一號”果蔬綠色專列看到了更遠的方向,正式開啟了實質性的跨境貿易運營。
“西菜東運”,廣西是港澳地區不可或缺的“菜園子”
廣西龐大的蔬菜基地,除了“南菜北運”向北方供應大量的蔬菜,還有“西菜東運”,是港澳地區不可或缺的“菜園子”。
廣西供給港澳地區的蔬菜基地主要有賀州市八步區的鋪門鎮與南寧馬山縣的永州鎮。廣西賀州全市種植蔬菜110萬畝,年產蔬菜160多萬噸,其中70%的蔬菜供應港澳地區。
徐秀能是河南南陽人,他在家鄉種有5000畝蔬菜,經過數年經營,已掌握了相關的種植技術與流通渠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蔬菜生產與經營模式。徐秀能決定向外擴大生產,他首先看中了廣西的地理環境,創建了廣西菜根譜農業科技開發公司。
在永州鎮勝利村局旺屯,徐秀能帶我參觀他苦心經營了兩年的蔬菜基地。基地產量很大,現在每天正常采收蔬菜兩萬斤,主要供給香港和澳門。盡管運輸成本高,但收益仍可觀。以菜心的價格為例,同為菜心,本地菜心市場價為3元/公斤時,基地的菜心在港澳市場可以賣到每公斤13元以上。
在基地的預冷保鮮庫里,我看到剛收上來的新鮮蔬菜被人迅速送了過來,檢驗人員經過嚴格的大小、粗細分揀后,裝進了泡沫箱里短暫保存。這些蔬菜將在傍晚裝上專用冷藏車,連夜出發,在深圳再次檢測合格后,出關銷往港澳市場。徐秀能說:“從我們這里裝車到運抵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全程只要12個小時,每天供應的新鮮蔬菜可達10~15噸。”
“嫁”不出去的“黑美人”,折射出廣西蔬菜的困境
2012年和2013年,廣西農村普遍出現“低價西葫蘆”“低價冬瓜”等現象,導致農民大面積放棄采收成熟的農產品。幾年后,同樣的一幕仍在發生。我在馬山縣周鹿鎮遇到了當地瓜農陸廣族,因冬瓜滯銷無人問津,他只能任其在田間地頭腐爛。
陸廣族所種的冬瓜,名叫“黑美人”,俗稱黑皮冬瓜,是雅俗共賞的一道家常菜,市場需求量很大。市場需求量越大,種植“黑美人”的農戶就越多。種植“黑美人”的技術并不高,俗話說“好養活”,產量高,個高體大,全國記錄最大的“黑美人”重達百斤,畝產均能超過萬斤。
然而2017年12月10日,我在馬山縣周鹿鎮陸里村一帶采訪時了解到,如今收購價只有0.25元/斤。我以為聽錯了,反復問陸廣族。他說,沒錯,就是這個價,可誰肯賣呢?這光景是虧定了。
遇到同樣困境的還有南寧市良慶區南曉鎮。2017年9月份,南曉鎮的“黑美人”主要銷往西部地區的貴州、四川等地,十分緊俏,價格達到每公斤1.4元。進入11月份,價格下跌至每公斤0.7元,瓜農很受傷。
周鹿鎮、南曉鎮“黑美人”的遭遇,引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亭亭玉立的“黑美人”,怎么就“嫁”不出去了呢?
向“精、優、特”方向發展,才是廣西蔬菜的根本出路
廣西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長陳振東說:“除了黑皮冬瓜,2017年南寧橫縣大白菜也遇到滯銷問題。由于2016年白菜價格持續走高,不少菜農跟風,大面積種植。但是2017年,1毛錢1斤都沒人要。這種現象,本質上是小農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過程中遇到的陣痛。”
那么,廣西諸如“黑美人”等蔬菜,就沒出路了嗎?
陳振東說,要找到出路也不難,廣西要找準自己的路。除了本地政府要充當“守夜人”,進行市場監管以外,還要充分利用廣西的生態優勢,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大力發展高品質蔬菜產品,利用廣西富硒土壤的特點,賦予它新的內涵,生產富硒“黑美人”等果蔬,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實現果蔬產品向“精、優、特”方向發展,這樣才有競爭力,也是廣大菜農的根本出路。
南寧市農業委員會蔬菜糖料作物科的陸國現科長向我提供了一條信息,目前廣西共發現富硒土壤2018萬畝,為中國最大面積連片富硒土壤區域。這為發展“精、優、特”現代農業找到了一個新的契機。
事實上,南寧很多蔬菜基地都開始向“精、優、特”方向發展。在江南區蘇圩鎮那海村采訪時,當地菜商梁先生告訴我,當地已經流轉土地將近1500畝,利用富硒土地發展富硒黑大米、無公害蔬菜等。“精、優、特”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遠銷廣東、湖南、江西、重慶等地。
與此同時,廣西大力完善蔬菜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
2017年,南寧市新落成了金橋國際農產品批發市場。它已不再滿足于成為“南菜北運、北菜南運”的主要集散地,而是面向東盟和整個中國,把廣西優質蔬菜推向東盟,打造成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菜籃子”交易中心。
廣西有適宜種植蔬菜的地理環境,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政策上支持中國最大的“菜籃子”,再加上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南寧,為廣西繼續做大“菜籃子”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不管如何發展,正如陳振東所長所說的那樣:“我們常說‘把握市場,實際上就是實現科學的現代化管理。而果蔬產品向‘精、優、特方向發展,是今后廣西蔬菜走向世界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