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

中國—東盟博覽會自2004年舉辦以來,已成為促進中國與東盟全方位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在中國—東盟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東博會誕生的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它又是如何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發展的呢?現任中國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司長張少剛,曾擔任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談判代表助理,負責中國—東盟自貿區等項目建設的談判。讓我們聽聽他是怎么說的。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誕生
進入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這對包括中國和東盟各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構成嚴峻的挑戰。WTO談判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程序復雜,推進緩慢。相對而言,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則操作容易、推進快,受到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高度重視。
在此背景下,2000年11月,中國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構想。
2002年,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計劃于2010年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此舉標志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正式啟動。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建的首個自貿區,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也是中國已實施優惠貿易安排中,受惠貨值和關稅減免額最大的自貿區。中共十八大順利召開后,按照中國建設開放型經濟的新要求,中國—東盟自貿區第一個完成了升級談判。”張少剛說。
東博會應運而生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涉及從談判到決策的解決機制,需要一個讓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直接見面的平臺,把政策和規劃藍圖轉化為雙邊貿易、投資的增長和服務的完善。為此,在2003年10月舉行的第七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共同倡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中國廣西南寧舉辦東博會。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談判伊始,我們就在考慮如何以創新方式為自貿區搭建一個能夠體現成果、深化交流的載體。2003年,我陪同時任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司司長的易小準同志(后歷任商務部部長助理、副部長,駐世貿組織代表團大使,現任世貿組織副總干事)應邀赴泰國曼谷觀禮東盟貿易博覽會,其組織形式、展示設計,包括東盟領導人在開幕式上交叉拉手體現團結的東盟式合影,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回國后,我們立即向部領導上報了請示,建議舉辦東博會,將其作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現實平臺,重點推廣、宣介和承載自貿區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將抽象的協議文本轉化為萬眾參與的交易場。這一建議得到部領導的高度重視,指示我們立即向國務院上報請示,也很快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同意批復。”張少剛司長說。
他還表示,東博會自2004年舉辦以來,已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宣傳隊,雙方商品進入彼此市場的橋梁,雙方企業相互投資的平臺,雙方經貿合作新增長點的孵化器和為強化雙方經貿合作往來建言獻策的思想盛宴,為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協定的實施、強化雙方經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服務自貿區建設 落實貿易投資便利化
東博會以“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 共享合作與發展機遇”為宗旨,落實貿易投資便利化。前15屆東博會共有79位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3100多位部長級貴賓出席,74.6萬名客商參展參會,舉辦了241個會議論壇,從友好交流、經貿促進、多領域合作等各方面合力推進自貿區建設。
15年來,東博會圍繞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進程以及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產業結構、行業特點設置展覽內容,高度集中11國的企業、商品、項目、資金等方面的信息,在推動貿易發展、促進投資的基礎上,圍繞交通物流、便利通關、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跨境金融等價值鏈延伸合作領域。
與此同時,東博會還將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貿易投資便利化從政府層面推進到企業層面,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助推器”。
15年來,東博會經貿實效不斷提高,推動了雙方企業、行業和商協會的有效對接,日常貿易投資活動更加便利高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截至2017年底,中國與東盟累計雙向投資額接近2000億美元;2018年1~11月,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達5398.3億美元。
這些亮眼的成績單不僅是東博會推動商品貿易、投資合作、先進技術轉移、服務貿易、城市交流、產業對接和次區域合作的有力見證,也體現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雙贏成效,推動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提升到更高水平。
202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將迎來建立10周年的紀念日。東博會履行其平臺使命仍任重道遠。當前,東博會正在繼續升級發展,進一步提升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以更好地服務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服務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