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芊芊

2019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其中,“海洋經濟” 這一概念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節進行規劃。海洋、開放和國際化的基因,令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被業界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向海發展的主要抓手之一。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西面,作為廣西“向海經濟”主戰場的北部灣經濟區,正不斷釋放出海的潛力。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向海經濟從耕海牧漁走向經略海洋,陸海統籌、人海和諧、海洋資源和環境開發保護齊頭并進。
近兩年來,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是北部灣經濟區的重心工作之一。這與《綱要》提及的“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實現其與海峽西岸城市群和北部灣城市群聯動發展”的規劃相契合。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北部灣辦)將以加快北部灣城市群建設和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為“東融”重心,創新“兩灣”合作發展機制,提升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開放合作、科技創新合作、生態環境合作水平,促進合作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姓“海”
粵港澳大灣區在地理位置中天然存在海洋屬性,作為珠江入海口,它是向海發展的戰略前沿,其核心是港澳、深圳、廣州這些中國最早開放、最國際化的地區或城市。中國從“十三五”時期開始對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就在不斷加深,《綱要》提及的粵港澳大灣區從一出生就是姓“海”的。從整體而言,“堅持陸海統籌、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綱要》體現出了有別于其他類似國家級區域發展規劃的一系列特點。從實際出發,《綱要》就產業發展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要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優化提升海洋漁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港口物流等服務業,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等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源自港口和開放,大灣區海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將臨海的區位優勢進一步上升為科技優勢,推動產業經濟下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主任研究員安然分析稱,從灣區經濟發展演化的基本規律來看,一方面,灣區經濟是臨海的區域經濟或城市群經濟,具有一般城市群發展的屬性;另一方面,灣區經濟的核心城市或核心功能源自海洋,特別是依托港口發展海外貿易,依托貿易帶動制造,依托制造催生金融,逐步成長為全球資源和要素的配置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背靠內陸腹地,面向海洋和全球市場,是打通內陸與沿海,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兩種區域發展模式的重要載體和關鍵節點。泛珠和西江經濟帶就是大灣區的腹地,可以通過港澳、廣深等窗口核心城市進入國際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聯動北部灣城市群發展的先天優勢,而從目前的聯動合作看,北部灣又具備聯動內陸和東盟的門戶優勢以及低成本的后發優勢。”安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與北部灣經濟區有著廣闊的互補性合作空間,且真正的決定性因素在于產業關聯和產業互補。
北部灣經濟區向海而興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近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中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轄行政區域組成。近年來通過著力推動規劃建設、開放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動能、產業轉型、同城化等六大板塊升級,北部灣經濟區向海經濟跑出了“加速度”。
隨著基礎設施條件的逐步改善,北部灣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迅速提升,北部灣港實現了東南亞、東北亞地區主要港口的通航全覆蓋。臨海經濟“風生水起”,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糧油食品等為主的現代臨海工業體系。有百億元級以上重點產業園區總數11個,其中產值超千億元園區2個。在科技興海和科技興漁戰略的深入實施下,南珠工廠化養殖產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興起,3個海洋牧場納入規劃建設,北部灣海洋生產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對外合作方面,北部灣經濟區著力構建可比較、可測評、可考核、可公告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營商環境評價機制,進一步優化北部灣經濟區營商環境;安排北部灣經濟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大力支持多個中越跨境合作區、邊境口岸等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北部灣經濟區還積極推進海鐵聯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擬在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沿線的渝、黔、川、滇、青、甘、陜、新等節點與北部灣港之間增開常態化班列;優先考慮在廣西增開加密內外貿集裝箱航線,發展干散貨運輸、油氣運輸以及碼頭運營等業務。
“四個對接”打造“灣區”合作典范
在北部灣辦牽頭研究出臺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方案》以及正在組織編制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北防欽一體化規劃(2019-2025年)》中,北部灣牽手粵港澳打造中國“灣區”合作發展典范的設想和輪廓漸漸清晰。而要實現這一藍圖,北部灣辦常務副主任魏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具體要做好四個“對接”。
一是戰略對接。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國家城市群要加強戰略聯動,要推進北部灣港與香港、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合作,聯合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共建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
二是產業對接。加強企業和創新資源對接,圍繞電子信息、海洋產業等重點產業,共建利益共享的產業鏈,推進“兩灣”制造產業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補發展、傳統服務業及現代服務業聯動發展、海洋經濟差異化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企業、行業協會、智庫搭建產業融合發展機制,形成新型政產學研合作模式。
三是載體對接。拓寬“城區+園區”空間合作模式,加快高級別產業合作示范區建設,實施產業轉移、高新技術引進帶動戰略,推進互補性產業發展。打造銜接“兩灣”海陸空互聯互通的交通線路,建設服務“兩灣”產業轉移的跨界物流園區;以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為重要抓手,積極推動與粵港澳大灣區共謀共建國際信息大通道;實施北部灣“智慧海洋”試點,共建“泛北部灣區域全息海洋大數據平臺”,建設海洋產業數字化融合發展合作區。
四是環境對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創新人才、創新平臺、先進技術成果在“兩灣”間無差異化順暢流通;建立健全“兩灣”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機制,構建“兩灣”一體化生態屏障,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共生的和諧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