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背倚蒼茫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遠離喧囂,風光秀麗,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的宮觀、亭臺、樓閣等古建筑群建于唐代貞觀年間,明代達到修建的鼎盛時期。它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跡。
整個古建筑群采用皇家建筑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仙山瓊閣”的意境,被稱為“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來又被整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整體布局規劃嚴密,主次有序。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充分利用了峰巒的雄偉和巖澗的奇峭,使每個建筑都建造在峰、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并且與周圍環境和諧一體、相互輝映,宛如一幅天然的畫卷,集中體現了中國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
難能可貴的是,工匠們在修建時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他們按照明成祖朱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要求來設計布局。所用的建筑木材不是由當地取材,而是從陜西、四川等地采買運來,這樣就很好地保護了武當山的植被。
武當山古建筑的類型多樣、用材廣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都達到了較高的技術與藝術成就。其中著名的建筑有太和宮、紫霄宮、南巖宮、復真觀等。
太和宮建在直插云霄的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在1612米的巔峰絕頂上建造壯麗的太和宮,體現出的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氣魄。因此,太和宮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游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在真正意義上到了武當山。
太和宮主要由金殿、古銅殿等建筑組成。金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金碧輝煌,顯示了我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水平。
古銅殿位于主峰前的小蓮峰上,殿體全部由銅鑄構件拼裝而成,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筑。
紫霄宮,又名“太元紫霄宮”,坐落在展旗峰下,占地面積約27.4萬平方米,現存建筑29棟,規模極其宏大。
紫霄宮呈對稱布局,由上而下修建了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筑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了一組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宮內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上唯一一座保存下來的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堂。
南巖宮以峰巒秀美而聞名。宮內保留有南巖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南天門等建筑。南巖宮的總體布局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后,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經過崇福巖,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后,眼界略顯開闊,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巖石殿及相關建筑。
傳說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曾在這里修道。史書盛贊南巖宮是“晨鐘夕燈,山鳴谷震”。在這里,把“晨鐘暮鼓”寫成了“晨鐘夕燈”,說明當時南巖宮的布局錯落有致,到了晚上,這里的燈火成了別具特色的景觀。
復真觀又名太子坡,這座建在武當山獅子峰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當今建筑學家贊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筑的經典之作。
復真觀背靠獅子山,右有天池飛瀑,左接十八盤棧道,遠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猶如富麗城池。古代建筑大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不僅創造出1.6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而且建造殿宇200 余間,創造出“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墻”“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觀。
走進復真觀的山門,便能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勢起伏修建的紅色夾墻,長71米,這就是九曲黃河墻。進入二道山門,豁然出現一個寬闊的院落,走進去只見小院重疊、幽靜典雅,前有依巖而建的“五云樓”,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后有高臺之上的“太子殿”。復真觀整體布局左右參差、高低錯落、協調而完美。置身復真觀的最高處,縱覽群山,千峰競秀,真是美不勝收。
武當山古建筑群不僅在建筑藝術、建筑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還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在全山各宮觀中保存著銅、鐵、木、石各類造像,宋、元、明、清時期的碑刻,以及圖書經籍等,這些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