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華
現代肉種雞要取得較好的生產成績需要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優良的飼養管理技術和關注細節,按照推薦的體重曲線及最佳的管理方法執行,把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作為目標并正確管理,整個雞群達到并保持良好的均勻度和變異系數。確保雞群健康、均勻度良好、體重曲線達標,光照刺激不能過早,最好不要早于154d,開產前進行正確的加料以控制體重;把產蛋階段種公母雞的飼喂與觀察高峰料量作為日常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做精做細,以取得最好生產性能。
1 種母雞高峰料量的飼喂與觀察
15周后飼喂時應考慮的重點包括開產時雞群的均勻度、每天每只雞的營養攝入量、實際每天粗蛋白和能量的攝入量與需求量的比較、實際累計粗蛋白和能量的攝入量與標準的比較等,飼料分配時間應小于3min,采食時間1~3h。開產前是性成熟發育最重要的階段,如果使用低濃度的育成料(代謝能10.88~11.09MJ/kg),建議使用預產料。提高能蛋比,增加體脂沉積,減少胸肌發育;平衡氨基酸,確保羽毛適當的發育;鈣不高于1.2%,否則會誘發鈣抽搐癥。脂肪沉積適當,羽毛發育相對較好(圖1)。進入產蛋期應避免過度飼喂,防止蛋重過大、蛋殼質量差、卵泡過度發育、雙黃蛋多、增加腹膜炎和脫肛的風險、死亡率高等。建議在光照刺激后到5%產蛋率期間減慢加料幅度以避免代謝問題,代謝紊亂的發生會影響成活率。關注腸道健康,使用較大的谷物顆粒(900μm)、玉米破碎顆粒、石粉(2~4mm),有策略地使用有機酸、益生素、有機礦物質等,最好聯合使用,有效的原料質量控制程序等有助于腸道健康發育。
1.1 高峰料量的添加 在產蛋率達到5%至產蛋高峰期間是為了提高產蛋率飼喂而非為了控制體重,但仍需觀察體重且必須非常仔細。飼喂量太多、太快會導致胸肌過度發育;飼喂量不足會影響產蛋高峰。根據見蛋前的喂料量與設定的高峰料量的差距制定相應的飼喂程序,結合實際產蛋量和體重情況增料,通常產蛋率每提高5%增加1次飼料(表1),產蛋率70%~75%時達到高峰料量;穩定的營養需求有利于卵泡的發育且能避免胸肌過度發育。如果舍溫超過26℃、產蛋高峰達不到標準、開產時雞群超重、所使用飼料的粗蛋白和代謝能與標準建議的不符,高峰料量應作調整。
1.1.1 高峰期飼喂管理的觀察項目 每天記錄產蛋率并繪制曲線、每天觀察并記錄溫濕度、監測每日蛋重并繪制曲線、監測每日產蛋重及曲線、觀察每日采食時間并記錄;每天觀察與檢查雞群,觀察雞群的行為、交配、飼喂等情況;每周監測每批、每棟和每欄雞群的體重并繪制曲線;每周稱重時抓雞檢查胸肌發育及肥胖程度、脂肪沉積狀況;檢查記錄死亡率;監測飼料能量及蛋白質水平和羽毛覆蓋等。避免突然增加或飼喂量過度特別是加光后2~4周。
1.1.2 采食時間趨勢 觀察雞群的采食時間是確保雞群攝入適當能量的非常有用的管理方法。采食時間是指雞群采食完一天飼喂量所需要的時間(從飼喂系統轉動開始到喂料器內只剩下粉末為止)。當飼喂量過多時,雞群的采食時間會較長;反之當飼喂量不足,雞群的采食時間會比預期短。很多因素如周齡、溫度、飼喂量、飼料物理形狀、飼料營養濃度及原料質量都會影響雞群的采食時間。在產蛋高峰期,溫度19~21℃的情況下,根據飼料形狀的不同,雞群的采食時間一般為2~4h,其中粗粉料3~4h、顆粒破碎料2~3h、顆粒料1~2h。同時觀察和記錄雞群采食時間的趨勢與具體采食時間同樣重要,如果雞群的采食時間發生變化,應及時調查可能的原因如能量水平不符合預期、飼料質量差、健康原因或飼喂量不正確等。
1.1.3 蛋重與飼喂量控制 每日蛋重變化趨勢是判斷營養攝入總量是否適當的敏感指示,營養攝入不足會導致蛋重下降,營養攝入過剩會造成蛋重增加。應據實際蛋重偏離預期日蛋重曲線的程度調整飼喂量。從產蛋率10%開始記錄每日蛋重,每天應稱120~150枚蛋的總重量,在第二次撿蛋時直接從產蛋箱內撿出的蛋進行稱重以避免前一天產的蛋,剔除雙黃蛋、小蛋及畸形蛋。
1.1.4 計算平均產蛋重 產蛋重是一個計算結果,能告訴我們種母雞是否已達到產蛋高峰。產蛋重=蛋重×產蛋率(%),如蛋重52g,產蛋率84%,則產蛋重為43.68g。現代肉種雞最大的產蛋重為52.3g,當產蛋重開始下降時,產蛋高峰期就結束了。
1.2 正確減料
1.2.1 如何監測產蛋高峰已過 高峰產蛋率一般在31周左右達到,可根據連續5d產蛋率不再增長加以判定。32~33周左右達到總產蛋重高峰,高峰過后,總產蛋重連續5~7d不再增長時開始減料,通過控制體重周增長20g對蛋重及總產蛋重加以管理來保持良好的生產持續性;當日平均蛋重趨勢開始向上、日平均產蛋重趨勢開始下降時,須開始減料。稱重很關鍵,適當的抽樣比例、校正磅秤、每周定時定點抽樣稱重;經常檢查飼料磅秤的準確性;檢查公母雞相互偷吃飼料的情況;定期抓取觸摸雞只;準確記錄日報如產蛋率、蛋重、產蛋重、溫度、濕度等有助于確定何時減料及減多少飼料。觀察對雞群造成應激的任何問題,如疾病、羽毛脫落、缺水、熱冷應激等;觀察能量需求,確保雞群每日獲得足夠的能量。生產標準達到目標體重的每周能量需求量,如果雞群超重,則能量需求也高;如果每天攝取的能量不足,產蛋率會下降,脂肪沉積會被消耗,有可能出現掉毛。
1.2.2 高峰后減料 高峰后脂肪沉積不足,進入能量負平衡,種雞會使用飼料里的氨基酸及肌肉作為能量生產種蛋,其后果是沒有足夠的氨基酸補充肌肉和維持羽毛及產蛋所需的足夠能量。雞群高峰后脂肪沉積不足和能量負平衡,會使雞群進入換羽過程。造成能量負平衡的因素:超重、營養不足、氨基酸不足、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能量攝入量不夠、飼料缺乏脂肪;原料與指標不符、采食位置不足、采食時間短、飼料形狀不合適、公雞偷吃母雞料、高峰后減料太快等。高峰后小心過度減料特別是需要較高的維持能量需求或產蛋率高的雞群,須提供足夠的能量才能維持產蛋率的穩定。產蛋高峰后,種母雞必須獲得與標準一致的增重,增重不足,總產蛋重減少;增重太快,高峰后產蛋持續性和受精率將下降。產蛋高峰后不久,生產所需的營養量也達到最大值,雖然產蛋率有所下降,但總產蛋重仍繼續增長。此時決不能讓雞只失重,要給到高峰料量且產蛋高峰到達以后,隨產蛋率的下降,在達到推薦的目標體重和限制過多的脂肪沉積,可相對減少飼喂量。減料時間和減料量取決于開產時的體重和體重變化、日產蛋率及趨勢、每日蛋重及趨勢、總產蛋重趨勢、雞群健康狀況和羽毛覆蓋狀況、環境溫度、飼料能量和蛋白水平、飼料質地、高峰飼喂量(能量攝入)、采食時間變化、雞群歷史等。
每個雞群的實際減料方法會有所不同,為使種雞場管理人員能夠觀察和建立一個適當的減料程序,產蛋高峰后準確監測體重非常關鍵,應對每日或每周體重及體重變化與標準體重的關系、每日或每周蛋重及蛋重變化與標準蛋重的關系、每日采食時間的變化等生產參數進行監測,記錄并制作圖表曲線非常重要。此外,雞場管理人員應定期觸摸與檢查雞群,確保雞群保持良好的體況狀態,在溫度適中的條件下,雞群生產性能接近或達到標準且飼喂的是推薦的飼料,高峰減料的一般原則應按手冊標準進行,實際減料應基于對體重、蛋重和采食時間等方面的密切精準的監測;通常從高峰到淘汰,當減料量在5%~8%時可達到良好的生產性能,研究表明,減料量大于8%,可能會對生產性能有負面影響。減料通常在高峰后5~6周左右開始,如體重增長在產蛋高峰和35周之間超過標準,減料可能提前;減料要逐漸進行,任何一周內減料量都不應超過25.12KJ/只/d,控制體重和蛋重的增長是首選,減料程序的制定應確保周增重在20g(35周后15g)左右并觀察蛋重趨勢且與標準比較,觀察體況、采食時間變化、日平均溫度變化等。
減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雞群的生產性能高于手冊推薦的標準。可能會發生飼喂量及營養供給不足,此時如果與標準增重相比,體重及蛋重增長可能開始減慢或下降,高峰后減料太快會對產蛋率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且雞群也易出現脫毛與抱窩現象。如雞群的生產性能高于手冊標準,高峰后應少量而逐漸地減少飼喂量;高峰料維持的時間應適當延長,推遲減料時間及從35周到雞群淘汰期間的總減料量應減少。必須密切觀察雞群的日平均蛋重、體重、產蛋率及采食時間特別是觀察并記錄體重與蛋重指標有助于判斷減料是否正確。正常條件下,蛋重下降然后影響體重是飼喂不正確的先期癥狀,之后會出現產蛋率下降。對雞群的每周數據進行整理并制成曲線,通過此方式觀察雞群生產性能的總體趨勢時,還不足以發現早期潛在的蛋重與體重等生產性能方面的問題;如果營養攝入不當,幾天之內就會發生輕微但重要的變化,因此建議分別測定、記錄與監測日平均蛋重與體重,任何蛋重與體重出現衰退時能及早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②雞群的生產性能低于推薦標準。則減料應加快,對于這類雞群如果飼喂量過多,會引起超重,生產性能維持不好及蛋重增加。應密切監測日平均蛋重、體重、產蛋率及采食時間以確定減料是否正確。生產性能比標準低的雞群,從產蛋高峰到淘汰期間的總減料量應比高產雞群多。高峰后初次減料量可在2~4g/周之間或代謝能33.49~46.04KJ/周。早期發現潛在的生產性能問題需對日平均蛋重與體重進行測定、記錄與監測。每天密切監測生產數據而不是每周監測,以此發現是否由于高峰后減料太慢造成蛋重及之后的體重增長超過預期;③觀察高峰后減料。任何雞群如產蛋率較高、中等或較低,每次減料后都必須仔細觀察減料后的雞群反應。如果雞群產蛋率、蛋重或體重下降超過預期,飼喂量應恢復到上一次減料前的水平,然后在5~7d后再一次嘗試減料。如果蛋重或體重增長超過預期目標且產蛋率維持不好,此時下一次減料計劃應提前實施;④減料與環境溫度。與溫度適中的條件相比,如果雞群在夏天達到產蛋高峰,應提早減料且減料要快。然而,隨環境溫度的降低,飼喂量應重新評估并作相應調整以確保雞群滿足能量的需求。觀察雞群的采食時間,掌握任何這方面的變化信息。羽毛覆蓋差的母雞需要更高的能量特別是在寒冷條件下,如在低溫和羽毛覆蓋差的情況下沒有對能量消耗進行調整,可能導致產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尤其是在產蛋最后幾周。
1.2.3 監測能量和粗蛋白需求量 根據生產性能標準來確定雞群不同周齡的能量需求,如45周種雞日攝入能量標準為1.87MJ,飼料中的能量水平如果為11.72MJ/㎏,則飼料量=1.87÷11.72=160(g/只/d);如果飼料中的粗蛋白為14%,則每日攝入的粗蛋白=160g×14%=22.40g,但如果飼料中的實際粗蛋白含量為16.0%,則每日攝入的蛋白質為25.60g,顯然有些高(標準最高為24~25g),現代肉種雞每日攝入24~25g的粗蛋白就足夠了;如果攝入蛋白過高,則蛋重會增加,蛋殼質量會下降,影響受精率和孵化率(表2)。
1.3 正確進行飼料轉換 產蛋期采用一階段飼喂程序能獲得較好的種雞生產性能,但需要很好的管理及關注更多的細節以控制好體重(因為從開產到淘汰,粗蛋白和氨基酸水平是不變的)。由于產蛋1#、2#和3#料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由高到低逐漸下降,鈣逐漸增加,因此飼喂產蛋2#和3#料會更好,能確保雞群不會攝入過多的粗蛋白,特別是賴氨酸,從而更好地控制體重及適當的鈣攝入量,有利于控制蛋重并提高蛋殼質量。可以把蛋重作為工具進行飼料轉換,轉換飼料時注意要有一定的過渡期,同時還應注意不同飼料能量水平的變化,要換算成相同的能量水平看具體差多少。一般產蛋率5%~35周用產蛋1#料,36~50周用產蛋2#料,51周至淘汰用產蛋3#料(表3)。太早換成產蛋1#料可能會造成鈣抽搐癥,導致產蛋初期死亡率高。如基礎料量太高,會造成卵黃性腹膜炎和脫肛比例多,早期死亡高。如累積料量過多,會使體重超標,導致脫肛和卵黃性腹膜炎死亡率高。
1.4 檢查腹部脂肪沉積情況 適當的脂肪沉積是指恥骨覆蓋有脂肪。脂肪沉積好,有利于達到產蛋高峰和維持產蛋率的持續性;脂肪沉積不足,產蛋持續性差。腹部脂肪沉積的目標是占體重的比例為15~20周0.5%~0.8%、22周0.8%~1.2%、26周1.3%~1.8%、31周2.0%~2.5%。25周最佳的胸肌比例為22%,此與產蛋的持續性有關。正常情況下,45周之前觀察雞群,母雞腹部不能發紅;45~50周允許2%~3%,但不超過5%的腹部發紅。體重與腹部脂肪沉積之間存在著正相關,因此超重的種母雞很可能增加腹部脂肪沉積進而影響繁殖性能;軟而縮小的腹部脂肪表明能量負平衡。
1.5 關注羽毛覆蓋狀況 羽毛覆蓋差時應及時補充飼料,密切關注羽毛覆蓋指數的變化。羽毛覆蓋差需要的能量也高,若無飼料(不是理想措施)補充能量(表4),會導致掉毛或斷毛現象,停產超重。
1.6 飼料配方策略 產蛋料采用較高的能量水平(11.72~12.14MJ/㎏),后期能量水平不能低于上一期飼料。父母代肉種雞高峰期確保蛋白質攝入量不超過24~25g/只/d。35周后減少蛋白質攝入量。檢測配方和實際數據,注意實際粗蛋白的檢測結果。飼料廠需要嚴格控制飼料配方和原料成分。
2 種公雞的飼喂與觀察
公雞在30周前必須根據生長情況進行飼喂以確保其生理和心理達到成熟狀態,30周后公雞每周增加一定的料量,29~50周周增重保持在30g、51周至淘汰周增重保持在25g,體重數據應與其它信息一起綜合考慮決定飼喂量。公雞的飼喂量取決于公雞能從母雞喂料器中采食程度、母雞能從公雞喂料器中采食程度、公雞雞冠情況、鼻簽的使用、飼料能量水平、公母分飼是否徹底等。正常情況下,25周飼喂量大約134g/只/d(1.52MJ能量),25~30周飼料量應每周增加1~2g/羽,30周飼喂量大約141g/只/d(1.59MJ能量),35~65周飼料量每兩周增加0.5~1.0g/羽。35周后公雞睪丸重量和精子生產自然萎縮,受精率下降,該階段公雞管理的好壞會明顯影響受精率下降的速度,高峰后經常對公雞進行體況評估,保持公雞的體重和體況(胸肌)很關鍵。飼喂不足或減料會對公雞的體況、睪丸萎縮和受精率造成不良影響;過度飼喂和偷吃飼料也會有不良影響。
2.1 及早使用公雞料 公雞必須隨增重定期加料,避免能量出現負平衡。產蛋期使用公雞料,公雞料在開產或24~25周開始使用,不能太晚,如果使用公雞料過晚就無益處;若開產時使用公雞料,好處將在30~35周時體現,可改善受精率和孵化率,試驗已證明,開產使用公雞料可造成身體組成中胸肌少、睪丸重,受精率提高。48周使用公雞料無益處,同樣的試驗在37周時使用公雞料也得到相似的結果。歐盟使用公雞料的試驗結果表明對產蛋晚期的孵化率影響最大,對28~35周無差別、35~52周增加0.6%、53~60周增加5.1%、總體增加1.1%。
2.2 細心觀察 經常細心觀察公雞的臉色和睪丸狀態,公雞臉色蒼白是能量負平衡的另外一個外部指征。腿型直挺無彎趾,腳墊干凈無損傷,跗關節周圍的紅色斑點表明種公雞的交配能力很好(圖2)。公雞胸肌大小應合適,胸骨與泄殖腔有一個合適的角度,見圖3、圖4。
3 小結
種母雞22周時目標體重要達標,均勻度超過80%;體況達不到要求不能進行光照刺激;每周檢查增重情況,當腳墊、跗關節等良好的檢查產蛋率、平均蛋重和產蛋重等重要參數;要采取良好的飼養管理措施,如正確稱重和飼喂、外觀檢查、重視與完善基礎管理等。種公雞混群后應確保正確的采食飲水位置、喂料器高度,混群后沒有偷吃料現象;確保其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每天眼觀檢查雞群,抓取和觸摸雞只;搞好體重控制,增加飼喂量,確保能量正平衡;胸肌結實呈U型而不是V或W型;關注均勻度控制,這對采食競爭很重要;盡快淘汰不好的公雞;經常抓取雞只并檢查體況,觀察其交配活躍性,目標是重視公雞的質量而非公雞的數量。只有正確的飼喂和觀察才能取得較好的生產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