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音樂是不分國界的藝術,具有歷史性,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因素的影響,音樂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特點,這在我國古代宋元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文章針對該時期所發展起來的市民音樂、說唱音樂以及戲曲音樂進行詳細的闡述,以提供給業內有關人士一些啟發性的指導,致力于研究群眾音樂文化發展貢獻一絲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宋元;市民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宋元時期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從外延到內涵不斷深化的階段,國家政治建設發生極大的轉折,市民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文化方面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市民音樂得以蓬勃發展,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植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對我國古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宋元時期市民音樂的重要特征
到了宋代,城市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全國各個地方各種貿易集散地出現,推動商業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城市經濟飛速發展,經濟市場呈現繁榮發展局面,市民階層隊伍也逐漸擴大,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促進市民藝術的興起和發展,市民音樂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直至元代時期,統治者對所需要的武器,工藝品需求越來越大,隨之手工業得到發展,商業經濟畸形發展,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這也為市民音樂或市民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宋元代出現了許多專門搞音樂活動的藝術場所,而這些場所大多是由以往的經濟貿易中心發展演變而來,比如常見的瓦子。在瓦子當中還有勾欄,顧名思義,就是用欄桿或者其他工具來將音樂活動的表演場地與其他功能區分割開來,這在當時極為流行。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的都城當中就擁有相當規模的瓦子場所,且地理位置分布均勻,大大滿足了市民階層的需求。到了南宋時期,瓦子場所的數量劇增,是北宋時期的三倍左右,市民音樂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在大量音樂表演場所興起的同時,各個派別音樂的組織也逐漸建立和固定,并根據內容功能的不同設置有不同的稱呼,例如進行職業演出的藝人組織被稱為社會,類似于現代社會的演員;專門撰寫腳本的叫做書會,類似于現代社會的編劇。這些藝人組織的數量同樣不容小覷,并且每一個行會組織內部都有自己的規章制度,無論是各行會之間還是行會內部的每個成員都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巨大的開放型網絡體系,這是是音樂活動得以展開并實現快速傳播必須的條件。長此以往,有些地區的表演場所由固定的藝人來演出,藝人對象的確立也從傳統的職業音樂人員不斷拓展延伸,不斷向著職業化方向發展。
二、宋元時期市民音樂對群眾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
北宋時期,藝術的發展也趨于商品化,說唱音樂的發展也越來越快,唐代的說唱音樂主要在寺院進行表演,而宋元時期的說唱藝術開始在城鎮,鄉村或者宮廷,官府等各個地方活躍,得到了很多群眾和士大夫階層的歡迎,這個時期的說唱音樂具有非常豐富的新形式,包括調式豐富的宮調,曲式結構比較復雜的唱賺,還有鼓子詞,陶真,貨郎兒等這些和老百姓生活聯系密切的曲子。
鼓子詞主要是由民間的民歌變化而來的,主要以鼓伴奏,一個人是擊鼓并說唱,另外幾個人唱和,同時伴有管樂器和弦樂器進行伴奏,它主要在宋代流行。
陶真主要是從農村流行起來的,大約在北宋時期開始興起,在南宋,金,元盛行,主要用鼓或者琵琶進行伴奏,陸游詩人曾經作過一首詩,生動體現出民間藝人在民間演唱陶真的場景,貨郎兒起初也是民間的一種歌曲形式,在宋代時期興起,起初是民間販賣的老百姓編制成的用于叫賣的簡單歌曲,直至到了元代,這樣的叫賣歌曲被加工成說唱歌曲,主要用打板,搖鈴伴奏。
貨郎兒逐漸也發展成為一個曲牌,同樣稱之為《貨郎兒》,主要用于在元雜劇當中和散曲中,《貨郎兒》分成兩個部分,在前段和后段之間穿插其他曲牌,轉變成為《轉調貨郎兒》,形成一種特殊的結構形式,這樣不僅保持了音樂結構統一完整,穿插的曲牌也為音樂增加了新型元素,增強其表現力,如今我國的傳統音樂中仍然有這樣的現象。
唱賺的前身是北宋時期的民間聲樂套曲纏令和纏達,纏令的主要形式是在有聯系的若干個曲牌前面加入引子后加尾聲。纏令和纏達不能轉調,只能在同一個宮調中的曲牌進行連結。在南宋時期,臨安勾欄藝人張五牛創設了關于“賺”的新型曲牌,非常具備特色的一種曲牌,將它運用在纏令套曲當中。賺是一種特殊曲式,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同時兼有散板曲和有板曲的節奏特點,在每句的開頭和末尾有板,中間是散板,結尾處轉入一板一眼,用四言歌詞結束此曲。唱賺主要是由賺和纏令,纏達組成而成,音樂豐富,演唱者的難度比較大,需要演唱者自己擊板,另兩個人進行伴奏,一個擊鼓,一個吹笛,這樣的形式叫做“鼓板”。
三、宋元時期市民音樂與群眾音樂文化的成熟與發展
我國的戲曲音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戲曲音樂的發展過程當中,其他音樂藝術經驗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音樂中的互文關系,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集中反映,凝聚了歷代以來的不同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特征,逐漸形成純正的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國粹。
宋元時期的戲曲音樂則是以雜劇和南戲為主。同樣的,雜劇興起于唐朝,到北宋時期變成了一種更為繁盛普遍的藝術形式,史稱宋雜劇。宋雜劇的表現形式多為滑稽戲弄和歌舞,角色也逐漸固定,是最典型的民間藝術。換個角度來看,戲曲音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就與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民眾審美意識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關聯,是人民大眾生活的客觀反映,脫離人的活動,戲曲音樂也便無從發展。南戲于北宋末年出現,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廣泛吸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音樂形式,可以說是對不同音樂的整體把握,形成一支不同于宋雜劇發展的地方戲種。隨著宋朝的歷史變遷,南戲發展出特殊的藝術價值,成為風靡一時的戲曲形式。到了元朝受統治者審美情趣的影響,南戲被排斥無從發展,就在這樣的封閉性環境之下南戲獲得了更高層次的提升,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經典著作。
總體來講,在宋元歷史階段雖然其政治經濟逐漸走向衰弱,但市民音樂并沒有受到這些因素的限制而中斷,而是顯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提供大量歷史資料。事實上,音樂其實是人類生產生活動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以前音樂被統治者壟斷,到了宋代時期,開放的社會氛圍加快了平民化音樂的發展,并破除傳統遺留下來的各種偏見,以更加平等包容的姿態來對待民間音樂,越來越多的民間藝人登上音樂發展舞臺。從民間音樂的存在形態來看,它又僅僅依賴于繁榮的市場商品貿易,經濟條件為其提供物質基礎,許多民間藝人依靠音樂表演來維系生存。傳統音樂是存在于社會生產生活當中的藝術形式,與人的社會實踐密切相關,構建了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它將社會和形式美融為一爐,使其內涵得以進一步升華。是人們改變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這樣一種特殊形式當中,可以理解到音樂深刻的社會內容。
參考文獻
[1]張建華.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總體風貌[J].藝術探索,2018,32(5):88-101.
[2]蔡珊珊.宋元南戲《小孫屠》與《劉文龍》之【念佛子】曲牌格律考論[J].大眾文藝,2018(3):166-167.
[3]倪淑萍.簡論江南音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J].音樂探索,2018(1):59-64.
作者簡介:雷英(1980—),女,山西,山西省文化館,館員,碩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