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鄉(xiāng)
唐明皇的宦官高力士被流放到貴州時,看到貴州的薺菜很多,卻沒有人采來吃,便作詩云:
“京師論斤賣,此地無人采,貴賤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這首薺菜詩我憑記憶引用,個別字可能有出入,但基本上不會錯。薺菜是野菜,分甜薺菜和苦薺菜兩種。甜薺菜有一股清香,苦薺菜略帶苦味,都是春天很好的野菜,南北各地都有,在北京不少人喜歡吃。清初柴桑《燕京雜記》云:
薺菜遍生野外,窮民采之,清晨載以小筐,鬻于市上,味甚甘脆,詩云“其甘如薺”,信然。
作者引用《詩經》的句子,說明我國吃薺菜的歷史是極為悠久的。它最普通的吃法是用肉絲炒了吃,或是在開水鍋中焯熟之后,切碎了和豆腐干拌著吃,再有用薺菜和肉做餡,包餃子吃,都是很可口的。在北京春天里吃薺菜餡餃子,和江南吃薺菜大餛飩、薺菜湯團、薺菜春卷一樣,不只是清香可口,還是充滿了春的喜悅的時鮮食物。寄寓在北京的江南人特別喜歡吃薺菜,還另有原因,看到薺菜,便有春回人間之感,也會油然想到江南,想到故鄉(xiāng)的風土。江南的春天,家家都吃薺菜,薺菜炒筍絲、薺菜拌冬筍,那是屬于春天特有的家常名菜啊!許多年前,知堂老人在西單菜市看到賣薺菜的,特地寫了一篇散文,談薺菜之美,文中引用了一首江南民謠:
“薺菜、馬蘭頭,阿姐住在后門頭。”
讀過這篇文章的人,現(xiàn)在不少也都兩鬢華發(fā),甚至有的人已白發(fā)盈顛了吧。這是一首多么富有藝術魅力的天籟體的兒歌啊!也有人唱道:“薺菜、馬蘭頭,娶了娘子生丫頭。”這則是以嘲弄的口吻,反映了舊時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不足為訓了。
說到野菜,北京在歷史上還講究吃天壇龍須菜,清初周筼《析津日記》上記載:
“天壇龍須菜,清明后,都人以鬻于市,其莖食之甚脆。”
《日下舊聞》引《帝京歲時紀勝》也說:
“三月采食天壇龍須菜,味極清美。”
但這些只是書上的記載,在我的記憶中,在幾十年前,再沒有聽說什么天壇的龍須菜了。大概人事滄桑,也波及到京華草木,天壇龍須菜早已泯滅絕種了。再有,在榆樹飄榆錢的時候,把榆錢和面蒸熟,上鍋稍放精鹽、蔥花,用油炒食之,北京俗說叫作榆錢“塊壘”,(可能不是這兩個字,因為口語,一時寫不出。只有請讀者原諒了)極為香美。這是查慎行在《人海記》中記載過的,還是宮中官廚賜給翰林學士吃的珍品呢!
(選自江蘇文藝出版社《舊京散記》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