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拉節屬于甘肅臨洮地區的民族盛典,區域內各村莊每年都會在節慶來臨之際祭祀山神,舉行傳統節日活動。拉扎節活動是由藏文化、漢文化與儺文化等相互融合而形成,具有明顯的番儺文化特征。本文主要對拉扎節傳說、文化發展空間進行了探討,并對番儺文化特征進行研究,從而向地方居民展示傳統質樸觀念。
【關鍵詞】番儺文化特征;甘肅臨洮;拉扎節
【中圖分類號】G614.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拉扎節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在甘肅臨洮地區比較流行,當地居民多在重陽或者中秋時期舉行節慶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逐漸推進的過程中,跳神已經成為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跳神非遺申報保護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對拉扎節活動進行充分挖掘,在了解這種節慶活動基礎上獲得相關傳承保護價值。番儺文化是拉扎節活動獨有的特色,在藏族文化與儺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探索價值。
一、拉扎節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紫松山下有一個藏族山寨,寨內有位少年叫做拉扎,少年每日都會在山中放牧。一次拉扎看到有條娃娃魚從溪里爬出,使勁排樹尖,沒多久便下起大雨。這次奇怪經歷使拉扎心中充滿了疑問,而后每日都在山里觀察鳥兒魚蟲活動,從而掌握了天氣變化規律。一年青稞黃熟之際,拉扎在放牧時看到了一群烏鴉,且傍晚時分在林中鼓噪。拉扎通過經驗知道不久就會下冰雹,于是就告知了鄉里。因為拉扎這次幫助,寨里才避免青稞損失,躲過了異常災難。當寨中土司得知拉扎能夠預知風雨之后,便將拉扎留在了莊園之中種植,以防莊家受到暴雨侵襲。因平日里土司總是欺壓地方百姓,拉扎便假意順從,利用一場暴雨將土司糧食沖走。土司氣憤之下,將拉扎亂棍打死,而死后的拉扎則化作了雙音鳥,寨里村民聽到鳥兒拉扎——拉扎叫聲便得知是好天氣,若發出土司——土司叫聲則知道要刮風下雨。因為紀念拉扎,人們每年都會在收獲莊家之后祭祀拉扎。
根據甘肅臨洮縣志中記載得知,藏族土司趙琨設置了衙門,將臨洮南部地區作為封地。拉扎節傳說是由民眾反抗土司統治的傳說故事演變而成,表現出人們反抗獨裁統治的一種心理狀態,無法解釋傳說起源[1]。從歲時節慶考察結果來看,拉扎節傳說起源源于民眾心理,是當地居民牽強附會而編織的一個故事,故事本身是否真實并不會影響到人們對拉扎節的喜愛。拉扎節本身已經具備文化功能,當地居民為了將這種功能發揮出來非常樂意接受這種傳說故事。
二、拉扎節文化發展空間
(一)拉扎節文化空間
衙下集鎮位于甘肅臨洮城南20km,周圍連接洮陽鎮、玉井鎮、南屏鎮與康樂縣,境內東西各占據一半山川,平均海拔達到2050m。衙下集鎮有24個村,209個小組,居住著漢、東鄉族與回族等。甘肅臨洮地區自古就是征戰之地,各民族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相互融合。臨洮周圍有冰橋窩古渡與姬家河古渡,屬于絲綢必經之地。根據史書記載,衙下集鎮曾經出現過土司制度,藏族與漢族在長期交流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拉扎節也因為地方文化元素影響而形成。該地區早期存在文化傳承,現今已經發現了馬家窯文化與除寺洼文化,文化遺址內部存有墓葬、銅器,經研究發現已經存在了2500年至3300年,從遺址內部火葬形式確定寺洼文化是氐羌族文化。臨洮衙下集鎮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比較突出。雖然其他民族文化能夠對當地傳統文化產生影響,但因為地方居民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所以至今仍然存在拉扎節文化。拉扎節是在多種文化土壤上形成的,雖然目前還沒有文獻資料證實這一史實,但從當地民俗與文化內涵中可以看到一些其他文化的縮影[2]。
(二)拉扎節發展空間
拉扎節屬于地方性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至十月初一都會舉行活動,其中九月初九與八月十五舉行活動的次數相對較多。地方居民以村莊為單位,根據約定日子過拉扎節,是甘肅臨洮地區富有神秘色彩及文化特色的一種傳統活動。在拉扎節持續過程中,地方居民可以走親訪友,通過跳山神活動表示歡慶。活動持續時間控制在1天至3天,其中大跳儀式比較完整,基本3年舉行一次大跳,歷時3天。村里各戶居民都要制作火把,并在夜里放火把,通過點燃紙人送瘟神。甘肅臨洮地區拉扎節主要在南屏鎮和衙下集鎮比較盛行,當地居民每年都會舉行祭祀活動。根據相關撰文發現,拉扎節是藏族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節日,漢儀番風特點比較明顯。當地很多居民都承認衙下集鎮曾經屬于番子,雖然當地民俗與藏族風俗比較相似,但依然有人認為拉扎節屬于漢族,是先祖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由于拉扎節是由地方山神信仰形成,所以當地居民放棄了活動中的拜月習俗等,將山神信仰保留了下來,經過多年演變發展逐漸形成一種節慶民俗。在拉扎節活動開展過程中,人們可以豐富精神生活,這對甘肅臨洮地區居民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重要意義。
三、拉扎節番儺文化特征
(一)師公師婆番儺特色
扎拉節是甘肅臨洮地區居民酬謝生靈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與儺舞相互融合,形成了番儺特色。在拉扎節活動中,需要師公完成儀式活動,其中師公有漢師公與番師公之分。漢師公主要通過傳承形式將禱詞記背下來,跳神之時需要穿戴花神衣與與藍大褂,其中花神衣需要在扎簽與主教時穿戴,一般情況下穿戴藍大褂,跳神動作比較文雅、舒緩。扎簽過程中,師公需要將銀針插入臂膀與腮幫,騎馬馳騁呼喝。番師公需要通過番念背誦禱詞,唱詞和藏語比較相似,需要師公口口相傳記背下來。番師公跳神過程中需要穿戴神衣,腰戴護鈴,動作比較彪悍,發神不扎簽[3]。師公面具并不固定,以往跳黑神時都會將鍋灰抹在臉上,現在主要利用油彩打花,口中需要配備豬牙,形象比較猙獰、威嚴。由于儺面具制作過程比較繁瑣,而藏族人主要以農耕、放牧為生,所以,很少佩戴專門制作的面具,主要通過畫臉代替面具。師婆需要將葉狀穗帶斜挎在上身,身穿片狀神衣,通過藏語唱詞,動作幅度相對較小。
(二)跳神活動文化功能
跳神是甘肅臨洮地區居民敬神儀式之一,小跳、大跳在拉扎節活動中都被賦予了文化功能。跳神是一種大型文化活動,屬于地方娛樂活動,能夠滿足地方居民活動需求,吸引更多親朋好友前來相聚。因此,跳神活動娛樂色彩比較明顯,是拉扎節活動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跳神活動開展方面,法師是人與神相互溝通的媒介,通過跳神儀式贊頌各路神靈,以唱詩、祭品與表演等形式娛神。跳神活動具有教育功能,對地方居民傳承民俗活動具有一定推動作用。甘肅臨洮地區居民多外出工作、學習,多數年輕一代只有過節日才會回家。跳神活動能夠豐富甘肅臨洮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使人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跳神活動由跳拉扎神、跳家神與跳方神三類。跳拉扎神屬于拉扎節活動,有小跳與大跳兩類,跳神規模不同。相對于小跳而言,大跳儀式比較完整,參與人數眾多,包括方神、山神與家神等。方神與家神所選時間不定,還愿、新廟成立或者滿月等都可以。現代生活節奏逐漸加快,跳神活動逐漸從傳統的三年轉變成六年、十年大跳,甚至部分村子已經十多年沒有舉辦過大跳。拉扎節中的跳神活動主要是改善了人們枯燥的生活現狀,提高了地方居民的生活熱情。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部分,是人們表達社會形象的有效形式。跳神活動中蘊含著感恩惜福的珍貴心態,表達了地方居民對自然的尊重。甘肅臨洮地區需要重視拉扎節跳神活動,利用這些信仰儀式改善地方居民精神面貌,促進社會生活的改善。
(三)拉扎節民俗文化意義
通過拉扎節節日活動研究可知,甘肅臨洮地區居民崇拜自然、山神,通過祭祀活動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山神是拉扎節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人們的保護神,主要護佑以防風調雨順,確保地方居民辛勤勞作能夠獲得豐收。臨洮地區居民通過拉扎節活動和山神溝通交流,維持著與山神之間存在的權、義關系,促使民俗文化意蘊得到增強。插山神代表了山神和人們同在,山神可以通過祭祀活動得到實惠,從而護佑居民農業生產。每當秋收結束之后,甘肅臨洮居民便會舉行拉扎節節慶,通過跳山神活動進獻歌舞。每逢過節時人們都會答謝山神,山神則需要給予人們幸福、平安。由此可知,拉扎節節慶逐漸成為甘肅臨洮地區的民俗活動,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民俗文化,這種文化體系表達了人們對世界、生活的一種認知,向其他人展示生活藝術,具有較高的應用研究價值。
四、結語
綜上可知,甘肅臨洮拉扎節是由多種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真實地反映出了傳統農耕社會儀式活動。拉扎節是甘肅臨洮地方居民的民俗活動之一,這種非物質文化體系在時代演變過程中不斷完善,被當地人時代繼承下來。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拉扎節活動的文化功能逐漸衰退,年輕一輩在融入現代生活之中可能會轉變傳統思想,增加了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難度。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對甘肅臨洮拉扎節番儺文化特征進行總結歸納,挖掘其價值意義,向其他地區推廣這種節慶活動,以保存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孫蕓霞,王紅芳.“拉扎節”番儺文化特征探析[J].甘肅高師學報,2017(1).
[2]趙汝文.臨洮拉扎節的源流、現狀調查與思考[J].新一代,2013(2).
[3]喬桂珍,何茂活,魏陽,秦建洵.“拉扎節”民俗的調查與研究——以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為例[J].牡丹,2015(20).
作者簡介:范宏偉(1966-),男,漢族,甘肅省蘭州人,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攝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