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玲
[摘 要]通過對贛南地區一處古民居案例從建筑平面布局進行繪制和分析,試圖找出此古民居平面布置的基本建筑功能布局和面積分配規律。
[關鍵詞]古民居;平面布置;三維激光掃描測量技術
我國有著悠久豐富的人文建筑史,除了舉世聞名的故宮、長城等歷史古跡,還有各種規模的古民居群落和宗族祠堂和廟宇,但隨著廣大鄉村地區涌現出拆房建房熱潮,新的鄉村住宅缺少統一規劃、建筑形式單一、喪失地域性特征等現象,進而也破壞了傳統鄉村聚落的原有形態,呈現出極為混亂的局面。本文也試圖通過對贛南地區古民居案例對建筑平面布局進行分析和評價。試圖找出此古民居平面布置的基本建筑功能布局和面積分配規律。
一、案例
本文選取的古民居實例——八府君祠,位于江西省撫州市棠陰,現棠陰小學內,根據文獻記載,該祠始建于明神宗萬歷八年,歷三個階段:第一籌建階段為明清嘉靖四十五年至明萬歷七年,歷十三年,吳氏各方籌演購山田一頃五十余畝,收租谷一萬二千余斗籌建;第二初建階段,明萬歷八年七月十三日初二工,建寢宮,中庭三門及東西28柱廊房,外造樓店、廚房、人和廟。第三擴建階段,清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四年,重建東西兩廊,擴建寢宮、隆廳,東西兩堂,羅砌祠前東西卷門及油漆。目前為宜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次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進行測繪,運用SCENE7.1和AUTODESK RERCP軟件對測繪項目點云進行計算、建模,對八府君祠平面圖進行繪制平面圖。
二、案例分析
綜合外業數據采集和文獻來看, 全祠坐東向西,目前保留的為八府君祠中廳。由前后聯體雙脊蓋頂,廳內共有30根木柱分立于石頭基礎上,其柱頗大,廳中四根棟柱周長各有2.46米,石頭柱基周長2.9米,其上由鏤空相仰,蓮花圖飾。保留的中廳為抬梁式架構,斗拱交疊雀替,均精雕細致花紋,前檐梁上雕由“雀、蜂、猴”圖案,正中懸掛一橫匾。廳為左右各有掖門,外均由石砌天井及相對兩殿,放置神位牌。
根據實地勘測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保留的中廳以中軸主廳對稱布置,中廳堂廳長19.3米,寬11.8米,面積228平方米,占整個中廳面積的38%。左右兩殿對稱布置,長寬分別為16.4米和10.7米,面積176平方米,各占整個中庭面積的30%。左右兩殿中央均設置石砌天井,長寬為4.7米和2.2米,占中庭面積的1.73%。整個建筑物中廳堂廳中軸線最高,為8.9米,整體為抬梁式架構。左右兩殿以中軸線對稱布置,高度略低于中廳屋脊,高為7.5米,天井分別布置于左右兩殿內,做采光通風、排水的功能設置。
本文以江西省棠陰鎮八府君祠為案例,對測繪點云數據進行計算及處理。論證了古民居平面對稱布置,以堂屋設在平面主中軸線終端,為全宅精神內核的設計。堂屋既承擔了會客起居的功能,也是家族祭祀祖先,舉行家族活動的重要場所。堂屋室內空間最高,氣氛肅穆、莊重,表現威嚴的陽剛之氣。堂屋面積占比38%,凈高達約9 m。該建筑平面布局使物化的建筑物與傳統精神世界集中結合,構成自內而外的家庭力場。
參考文獻:
[1]任丹妮.贛西北、鄂東南地區傳統民居空間形制與木作技藝的傳承的演變[D].華中科技大學,2010(1).
[2]王莫.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故宮古建筑測繪中的應用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6):143-146.
[作者單位]
湖北工程職業學院
(編輯:張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