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查理·芒格 美國投資家,1924年出生,1948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院。1978年起擔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會副主席至今。
2019年情人節那天,查理·芒格出席了DailyJournal(每日期刊公司)的年會,并做了長達兩個小時的公開演講。95歲高齡的他仍保持著一貫直率而睿智的談話風格。年會上有人向他提問:成功投資的原則是什么?“原則一,選擇在魚多的地方釣魚;原則二,永遠不要忘記原則一。”芒格給出了簡明又不失風趣的答案。
查理·芒格在美國鼎鼎大名,是和“股神”沃倫·巴菲特比肩的投資家。近半個世紀以來,偉大的公司不斷涌現,但在投資界,巴菲特和芒格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就是一座屹立不倒的高山,創造了投資史上前無古人的業績。
很多人把芒格當作“神一樣的存在”,他的成功秘密卻總是看似每個人都可以掌握。無論在書中還是演講中,他從不做瑣碎的指導,而更像是交給眾人一張“藏寶圖”。這張圖看起來極為簡單,但只有領悟真正含義并堅持到底的人,才能找到智慧的寶藏。
在和巴菲特相識之前,芒格已經小有名氣。
1957年,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管理一筆30萬美元的資金。有一天,巴菲特拜訪當地最好的醫生戴維斯,向他解釋如何運作資金。戴維斯并沒有專心聽,但當巴菲特說完想法,他立刻同意投資10萬美元。戴維斯說:“你讓我想起了查理·芒格。”芒格就是戴維斯家的鄰居。1959年,在戴維斯家的一次聚會上,35歲的芒格和29歲的巴菲特第一次見面,兩人一見如故。此后他們經常通過電話花幾個小時討論商機,在一些事務上開始合作,并逐漸發展成了合伙關系。1978年,芒格正式擔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會副主席,成為巴菲特的合伙人。

年輕時芒格曾是一位律師,后來在巴菲特的勸說下轉行成為一名投資人。
在投資界,芒格和巴菲特是最佳的拍檔,也是最好的朋友,但兩人有很多不同之處。巴菲特喜歡講寓言和民間故事,芒格說話常常鋒芒畢露,直指要害。巴菲特打扮隨意,芒格衣著考究。巴菲特一直住在老房子里,芒格則有7棟房屋。巴菲特傾向民主黨,而芒格是共和黨人。芒格早就和一些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巴菲特卻一直以獨家經營為主……但正如巴菲特所說:“我們永遠會以不同方式結成伙伴關系。”他們每個星期總是多次通話交換意見,完成一筆買賣時會一起到場,如果一人沒到,另一個人就有權決定。
兩人相處的趣事也有很多。有一次,芒格和巴菲特一起去紐約收購一家小公司,兩人在街上邊走邊聊。忽然,巴菲特發現自己在自言自語,而芒格已經消失了。后來他才知道,當時芒格忽然想到自己要去趕飛機,就一聲不吭地走了。
巴菲特很欣賞芒格,他曾說:“是查理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貧窮得多。”在他眼里,芒格是一個非常好的朋友,他不做表面功夫,所有的行為都發自內心。“我們在一起共事那么久,從來沒有爭吵過,有時意見不同,但沒有一次不歡而散。我們都認為對方的意見值得洗耳恭聽。”
而對芒格來說,巴菲特讓他找到了人生最好的位置。在成為投資人前,芒格是個事業有成的律師,但巴菲特勸他轉向投資行業。芒格最終接受了這個建議。雖然他沒學過經濟和會計的課程,但因為閱讀和實踐的積累和交游廣闊的天性,讓他逐漸洞悉了人性,而這正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

在投資界,芒格(左)和巴菲特是最佳的拍檔,也是最好的朋友。
眾所周知,伯克希爾的投資哲學是堅持買最好的企業,買進并持有。用芒格自己的話說:“我們的投資風格有一個名稱——集中投資。好的投資項目很難得,所以要把錢集中投在少數幾個項目上。”
芒格談起過伯克希爾的收購策略。他說:“別人三分之二的收購是失敗的,而我們的收購很成功,那是因為我們從來不為收購而收購——我們等著那些不用多想也知道會成功的機會。”
芒格是如何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的?他的做法是實地考察,綜合判斷企業的實際價值。早期的風險投資者只是坐在辦公桌后面,坐等機會上門。“我們從來不這么做——我們到處尋找值得收購的公司。”
喜詩糖果的水管故事經常被芒格拿來舉例。有一天,喜詩糖果雇了個新員工,參觀廚房時他只看到兩根管子,一根寫著鮮奶油,一根寫著摜奶油。他很困惑地問經理,水管在哪里?經理說,沒有水管,因為喜詩的糖果在生產過程中根本不加水。聽說這個故事后,芒格和巴菲特收購了喜詩糖果。
“我們的投資風格有一個名稱——集中投資。好的投資項目很難得,所以要把錢集中投在少數幾個項目上。”
后來在喜詩糖果慶祝成立75周年的時候,巴菲特穿著跳傘服、戴著風鏡,駕駛一輛哈雷摩托車來到現場,芒格就坐在后座。面對興高采烈的人群,芒格說:“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是商業的核心和靈魂。你們以友好的態度對待自己的顧客,你們就是文明網絡中的一分子。”

位于美國舊金山商場內的喜詩糖果門店。喜詩糖果是巴菲特和芒格合作收購的第一家高質量企業。
收購了一家企業,要不要積極參與管理?芒格對這個問題總是說“不”。他對喜詩公司的態度就是這樣,收購以后,他要求對方繼續按照自己原來的方式經營。他判斷這家公司已經在自己的市場中成為領導者,有著強大的競爭優勢。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巴菲特和芒格就展示了真正的交易藝術。當他們收購一家公司的時候,管理層通常不會發生變動,他們絕對不會干擾那些辦事卓有成效的經理人。他們更關心的是拿到利潤,然后將資金最優化分配。
“我們對收購來的業務最主要的貢獻就是什么都不做……正直、聰明、經驗和奉獻精神,這些都是一家公司運作良好所必需的,我們非常幸運這么多年來能和一群這樣優秀的人才一起工作。我認為,要是讓我們自己來管理的話,很難比現在做得更好。”這是芒格的名言。后來有人評價說,巴菲特和芒格創造了“可能是行業里最好的業務運作環境”。
在許多投資人眼中,芒格有很高的投資天賦。所謂投資高手,一是有定力,二是有眼光,而芒格恰恰兩者兼具。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股市陷入動蕩,芒格名下的惠勒·芒格的證券公司在1973年—1974年連續出現虧損,損失了前11年一半以上的累積盈利。但芒格頂住壓力,持股不動,終于在1975年迎來75%的盈利反彈。
1978年—1980年,巴菲特陸續賣掉了伯克希爾所持有的大都會通訊公司股份,而芒格保留了私人名下的大都會股份。事實上,巴菲特追悔莫及——這家公司后續表現非常出色,驗證了芒格的獨到眼光。
作為投資界的“天賦型選手”,芒格對許多事物還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巴菲特說:“查理的思維跨度比我寬得多。他每年要看幾百本傳記,還能全部吸收并記住。”年輕時芒格就喜歡讀書,后來成為律師,忙碌之余每天仍然給自己留一個小時讀書,即便是現在,95歲的他依舊對讀書興趣不減。
除了向書本學習外,芒格也積極向內行人士請教。巴菲特曾組織過兩年一次的學習派對,參加者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60多位頂級公司執行官。小組舉行各種研討會,話題覆蓋公共政策、投資、慈善事業等。芒格熱衷于參加這樣的討論,樂于聆聽業界精英們的觀點。
生活中的芒格喜歡釣魚,對新穎奇特的船只很感興趣。他還曾駕船帶巴菲特去釣魚,結果一不小心船沉了,后來巴菲特再也不肯和他一起釣魚了。芒格的另一愛好是打橋牌。他是個牌技出色的玩家,經常打出不著邊際的牌。巴菲特、比爾·蓋茨等橋牌伙伴有時難以理解他為什么這樣下注,其實他只是遵循自己的一些簡單邏輯而已。
面對壓力,芒格總是以幽默化解。剛到加州不久,他離了婚,開著一輛破舊黃色龐蒂亞克汽車,看起來窮困潦倒。兒子問他:“爸爸,這輛車太破了,為什么還要開?”他說:“我要讓來加州淘金的人大失所望。”
如今,芒格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然而錢并不是芒格的終極追求。芒格從本杰明·富蘭克林那里學到了一種思想——一定要變得富有,以便為人類作出貢獻。“我常想做一個對人類有用的人,而不愿死得像一個守財奴一樣。”芒格說。